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一直是坊间和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近日,泉州石狮市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块明代墓志铭,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努尔哈赤是被同安大炮炸死的。
墓志铭记载了一位明代石狮人的生平,是其堂弟——明代兵部尚书黄克缵在天启年间所作。据墓志铭记载,黄克缵的堂兄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9 年)过世,留下一子黄调焕。40多年后,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率军进攻东北辽阳,黄克缵请黄调焕招募泉州同安(当时同安属泉州辖区)懂得铸造吕宋铜炮(史书上常称为红夷大炮)的14人到北京。第一次铸造出30门大炮,从中调6门到东北前线,其中一门重达三千斤,由当时的参将李禀诚带到军事要地奉集堡。因为使用铜炮需掌握专业技术,朝廷命黄调焕再次从同安招募30名炮手到奉集堡。
努尔哈赤部下火狐狸带领两三万人马前来攻城时,明朝炮手第一次使用重达三千斤的铜炮,便击毙对方800人,火狐狸本人和努尔哈赤侄儿当场身亡。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人马攻打宁远。当时驻守的是明朝名将袁崇焕,守军仅有1.2万多人。努尔哈赤曾派人劝降,被袁崇焕拒绝后便指挥军队攻城,袁崇焕“令闽卒罗立”(命令同安炮手站立在一起),“发西洋巨炮”(发射吕宋铜炮),城外军队伤亡惨重。次日,努尔哈赤军队再次攻城,再次被大炮击退。其中有一门大炮直接击中努尔哈赤的黄龙帐幕,他本人也受了伤,不久抑郁而终,袁崇焕则在此战中一举成名。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告诉记者,墓志铭的发现有两大意义。首先,对于史书上记载的“西洋火炮”和“闽卒”进行了解释和补充,说明“西洋大炮” 并非舶来品,而是同安人自己铸造的,而“闽卒”指的就是黄调焕从同安招募的30名炮手。其次,吕宋大炮是当时最具威力的武器,这一历史记载反映了明代泉州军事科技的先进程度,也证明当时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地区交流,学习掌握先进的外来技术。
参考资料
http://news.fjii.com/2004/05/17/226666.htm
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逝于叆(ài)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因众说纷纭,据明将毛文龙奏报,其在宁远攻城时曾被袁崇焕打伤。但事实上袁崇焕等宁远诸将反而从无此说法。根据支持毛文龙说法的学者考证,努尔哈赤的死因应是抑郁症。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再者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对于传位大事,萌含着家庭之变,也是深怀隐忧。至于他当时有无受伤,此为满人所忌,今日已经无法考证。努尔哈赤死亡的时的年龄已经超过当时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 ——《清史稿-太祖本纪》 后金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626年9月30日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原姓夹古氏,后改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喜塔拉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小时受到很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并担任过明朝的下级军官。1582年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被尼堪外兰害死。为报仇,努尔哈赤次年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当时装备短缺,仅有十三副盔甲),也正式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1587年攻克佛阿拉城,自称可汗。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06年努尔哈赤被蒙古诸部尊称为“昆都仑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称“安巴庚寅汗”(就是电视剧中所称的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次年三月,后金发动萨尔浒之战,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1625年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1626年正月在攻打由名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时被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伤,八个月后死在回沈阳的路上。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清太祖努尔哈赤纵横一生所向无敌,没想到却在进攻宁远的时候雄鹰折翅。被袁崇焕的火炮击伤,不久之后病逝。清朝的史书对这件事讳莫如深,想来也正常,勇猛的太祖皇帝居然被一颗无名炮弹击中,实在有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