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地质、现场调查以及钻孔揭示上来看,该区处于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段,岩溶洞穴较为发育,多数皆有充填物充填。
为了查隧道棚洞桩基经过地段的地下岩溶发育分布情况,在棚洞轴线两侧,已建和拟建桩基附近各布设一条高密度电法剖面Ⅰ线和Ⅱ线。就两线综合剖面图整体上来看,视电阻率变化较大,大小阻值交错出现,分布整个剖面,显得相当散乱,说明该地段地质情况确实相当复杂。工程钻遇到各种溶洞、裂隙、破碎,卡钻现象频发。如图5所示。
图5 Ⅰ线高密度电法综合剖面图
Ⅰ线近地表标高大于90 m处有一等值线稀疏、阻值小于100 Ω·m的蓝色区域,为第四系黏土混碎石;其中在190/Ⅰ至218/Ⅰ之间标高90 m附近向下有一较宽的低阻带,存在一南倾的断层通过;标高80 m以上钻孔揭示有一宽约40 m的碎裂石英岩脉(Ⅱ线与Ⅰ线一样,在相同位置附近也存在这一断层和碎裂石英岩脉)。
在滑坡体地段(150/Ⅰ至210/Ⅰ,270/Ⅱ至340/Ⅱ),Ⅰ线标高95 m以上和Ⅱ线标高100 m以上均出现低阻的松散层,滑坡体纵横向范围显而易见。由于长期侵蚀,且其本身的破碎,使得Ⅱ线的下端出现一定的低阻。
两线滑坡体南段大号点方向、剖面的下部分,出现大面积低阻区,尤以Ⅱ线的350~410最甚,电阻仅几十欧姆·米且成片出现,连续性较好。从工程开挖地表出露来看,此处岩石破碎、溶蚀得相当厉害,溶洞、溶沟、裂隙中均有泥质物充填,从而使下部电性显示为低阻了。
从Ⅰ、Ⅱ线综合剖面图(图5)上来看,地下岩溶发育,溶洞、溶沟零星分布,大小规模不一,一般有湿润的黏土、黏土混碎石等介质充填,电性上表现出低阻。在120/Ⅰ、160/Ⅰ、250/Ⅰ至270/Ⅰ、284/Ⅰ至300/Ⅰ的标高60~80 m处,洞穴小有规模。在130/Ⅱ至160/Ⅱ、180/Ⅱ至200/Ⅱ、220/Ⅱ至270/Ⅱ、280/Ⅱ至290/Ⅱ、340/Ⅱ至420/Ⅱ等处皆有洞穴、溶隙、溶沟等存在,埋深、形态、大小规模不一,其中以360/Ⅱ至400/Ⅱ之间的最大,连通性较好,标高在70~90 m之间。460/Ⅱ处有一南倾的裂隙破碎带。此外,在勘查滑坡体所布置剖面的Ⅳ线和Ⅴ线,也发现有溶洞,如26/Ⅳ、50/Ⅳ、120/Ⅳ至160/Ⅳ、40/Ⅴ等点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