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明,是一项举世的成就。这代表着阶层流动的公平化和合理化,是人才选拔的的有效方式,而其经历隋唐时期的方兴未艾,到了明清时期八股文的穷途末路,不得不让人唏嘘。在明清时期,年轻人为了能够改变命运,一生追求的就是科举功名,写好八股文。但是实现梦想谈何容易,这就体现在八股文的难度异常,要求严苛,因为它要求的不仅是考生的文采,而且需要有学生对传统四书五经有自己的理解,并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中,范进20岁应试,54岁才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前前后后考了20多次,可见,范进是明清时期大多数学生的缩影,八股文的难度不言而喻。
八股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大多都是儒家正统的四书五经。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要全盘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学说是十分困难的,而八股文是对这些经文的理解,所以难度可想而之,不过写好八股文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那就是对八股的熟练运用和掌握。
八股文要想写好,就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诗词赋比兴等等格式都可以运用,同时还要由繁到简,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言之有物,思想深刻等等。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十分困难。
看了这个介绍,大家应该知道八股文的难度有多大了吧。本来四书五经的掌握和理解就很难了,更别说真正的运用到学习八股文上面了,简直是难上加难。
八股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八股文相当于现在的古文了,很是难的
四书五经本身就是难度非常大的书籍
应该还是很难的吧,不然那么多的人都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