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高层,发生地震怎么办?怎么逃生?

2025-02-24 01:26: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未雨绸缪,在家里备一个地震逃生包,里面放点东西,都是简单便宜的小玩意儿。内容如下:1、手摇发电的手电筒。2、矿泉水——3L最好,500ml不太够3、食物——最好是高能量的,巧克力,葡萄干,糖果再来点压缩饼干。4、药品——消炎药必不可少,还有感冒药,止痛药,一些生理盐水(清洗伤口)5、诺基亚老年手机一部(别问我为什么)6、三千到一万的银行卡7、口哨,用在这里就不是装逼了!这很重要!8、保暖用具,衣物之类。9、瑞士小刀一把。好基本就这样,你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做出调整。第二,不要太慌!记住,不要太慌!爪机无法加黑,我必须重复三遍,不要太慌!什么?为什么不是不要慌?你扯什么蛋!你真的是完全不知道地震来了是什么感觉,那种直面死亡的恐惧而自基因深处产生的慌乱是完全无法压制的!不然你以为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了跳楼?他们拿命抖机灵?他们智商低?不!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他们被吓傻了。08年那次,我第一次遇到地震,那时我正在家打麻将。我的第一反应是——谁在摇桌子,脑残啊。之后发现不是——操!是地震!然后大脑一片空白,是真的一片空白!思维完全停滞,求生的本能接管了我的身体,那一刻,蛰伏了亿万年的本能觉醒了!我一脚踢开桌子,夺门而出!楼梯,一段11阶,只需两步,不出三十秒,绝对不出三十秒!我从七楼跑到了楼下!很快对吧?但要是那幢楼塌了,是不需要三十秒的,地震从我们有感受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要12秒,而我那时正在楼梯当中愉快地奔跑,那种情况下,我是绝对跑不掉,至于死不死?那就只有看我的主角气运了。

回答2:

若遇大地震建筑物倒塌,倒塌方向为一般为横向,即进深较短的一侧。因为柱距近抗弯差,故注意选择合理逃生方向。此外不要待在建筑物的角隅(即四个角),因为有地震中建筑物会扭转,四个角隅承受的扭矩最大,是结构薄落处。遇地震时,在二楼以上的不要跑,原地找躲避处。一是来不及,二是底层受地震力大,有时门窗剧烈变形而导致根本打不开。地震中损坏最严重的建筑一般为学校。因为教室基于采光的需要都是开大窗的,而窗间墙柱是结构的薄落处。因为墙体的加劲作用使得柱的有效长度变短,从而形成短柱效应率先发生剪力破坏。强柱弱梁在实务中难以实现。在结构分析中,一般只考虑梁柱,没有将楼板的刚度的纳入量。而在实际工程中,楼板和梁是一起浇筑的,梁会因为楼板的加劲使其刚度趋向于无穷大,从而呈现刚性楼板的结构行为,无法在梁端产生塑性铰,无法由塑铰提供转角应变能来耗散输入结构物的地震能,无法达成强柱弱梁的设计初衷。故在震后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很多建筑都是底层的柱先被剪坏,而梁完好无损。

回答3:

1.首先高层的定义要搞清楚,高点的高层都不是纯框架,我拿命保证。世界上有个东西叫框剪,再高的有巨筒。

2.多数就是底部框架上层砖混,您没去北川没去映秀没去都江堰所以看不到所谓的砖混很多都在地上碎成了渣。

3.汶川地震的地区多数损毁是因为认真的偷工减料和私自改造,请不要用几张图和不负责任的推论说某种结构薄弱层在2 3层好吗。这么简单的话,我刚刚通宵做出来的倒塌课题论文是不是可以烧了。

4.老房子加固后达到现在使用标准的都没那么容易死,至于加固单位早说了你们有风险需加固不要走啊真的危房的情况,唔,也安心待着吧,地震来了找个不容易被砸死的地儿抱着水管食品柜说不定狗会闻到零食气味...

5.大震不倒是两阶段三水准设计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看到这种类似不转一定会后悔的文章风格,抗震规范会很不高兴的。

地震来的时候,房子究竟是怎么倒的呢,其实非常非常难说。举个栗子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参数+房子类型+设计方法+施工过程+周围环境+特殊的随机事件等等一大堆事的综合产物,结构是人不是神,所以结构能干的事就是验算很多条地震波最吓人的组合+研究每种类型的怎么玩+按最不利的状况加权设计+预留给施工队一点贪0喵0污量+跪求住户不要乱挖不要乱搭不要乱扒+祈祷。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来点最简单的里面,又最直观的。

回答4:

地震来临,在高层建筑中也是非常危险的,并且同样不能做电梯,想跳楼逃生简直就是找死,就算侥幸跳楼逃生也可能会被地震,造成的物体掉落砸伤或者砸死,下面为大家讲下在高层的建筑,发生地震后该怎么做

回答5: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在室内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旁或墙角、厨房、卫生间等承重墙较多,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并且保护头部。躲避在坚固的家俱旁能在建筑物倒塌时提供一些空间,但是对於规模较小地震,在家俱下则能防护掉落物。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