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相声段子,内容是讲创造发明的。段子中,逗哏演员甩了一个“包袱”:“你知道‘痒痒挠’是谁发明的?”捧哏演员愕然,于是引来了一阵笑声。 “痒痒挠”也叫“勿求人”,又叫“老头乐”,用一根竹片把前端烘弯削成齿状即成。中国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如火药、指南针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何况这种用于背部挠痒的小玩意儿,当然就更没人为它申请专利权了。不过有趣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痒痒挠”了。 1977年,山东的考占工作者对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了钻探试掘。在两座战国时代的大型墓葬中,各发现了一件“痒痒挠”。这两件“痒痒挠”都用象牙雕刻而成,长约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状,拇指竖直,其余四指并拢弯曲。四指指甲平齐,正好用于挠痒。柄尾端还雕成兽头状。整器做得十分精致,既实用又美观。既是实用器,又是工艺品。 这两件“痒痒挠”雕刻得如此精细,说明痒痒挠决不会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唐代杜牧《读韩杜集》诗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据《神仙传》载,麻姑仙人曾在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的邀请,下降到蔡经家,蔡经看到麻姑那双鸟爪似的纤手,不禁暗发奇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不过,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有“痒痒挠”的,现在已经搞不清了。因为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文人雅士是不会为它著文立说的。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所以要用各种生活用品给死者随葬。但是考虑周到得用“痒痒挠”来陪葬的,却实在罕见。 曲阜出土的这两件“痒痒挠”,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文物,但却使我们了解了古人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