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了其大指”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相当于它,在该处指代的是《左氏春秋》。
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宋史》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原文: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重的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从此手不离开书,甚至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爬上水缸,一脚踏空掉下去淹没在水缸里。孩子们都抛下他跑走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撞击水缸,撞破了它,水喷涌出来,那孩子就得救了。
扩展资料:
司马光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破缸救友小故事:
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破缸救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光传
“即了其大指”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相当于它,在该处指代的是《左氏春秋》。
“即了其大指”中:即,指在...之后。了,指了解。其,在此代指《左氏春秋》。大指,意思是大意。因此,“即了其大指”的意思是(司马光)在了解了《左氏春秋》的大意后。这句话是出自:《宋史·司马光传》中节选的《破瓮救友》,该著由元朝脱脱,阿鲁图等人编著。
扩展资料:
《破瓮救友》原文: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释义:司马光7岁时,就像大人一样严肃。听人讲述《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了《左氏春秋》的大意后就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他书不离手,甚至忘记饥渴冷热。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小孩子都逃走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破了瓮,水从瓮中涌出,小孩得以活命。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司马光自幼便聪敏好学,对《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可见从小就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难怪成年能编著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另外,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启示人们面对问题,要打破常规,在困难面前既要机智,又要采取果断的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瓮救友
其,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这里指《左氏春秋》
这句话意思即了(懂得)其大指(同“旨”,主要意思)
破瓮救友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即了其大旨,其在这里是代词,“这个”或“那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