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领域《让自己快乐起来》教学反思

2025-02-23 20:13: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让自己快乐起来》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的本领大”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活动。通过对本主题的研究,我感到要想 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做到 “两个具备”:一是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本体知识的储备;
  二是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 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一、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本体知识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心理健康知识,哪怕是最基本的常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对抽象与理性的。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克服主观说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真实而又富有价值,最终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就本节课而言,引导二年级学生愿意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涉及了很多心理常识。比如说,人的基本情绪有哪些?每一种情绪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看待快乐?不良情绪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哪些危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法都有哪些?等等。
  要想获得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一是要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的方法来了解专业知识;二是对于教学所涉及的基本的概念一定要通过查阅词典的方法,对其有一个科学的、精准的理解与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哀”是人的基本情绪,但是,什么是“哀”?即“悲伤、悲痛”。那么,什么是“悲伤”?即“伤心、难过”。什么是“悲痛”,即“伤心”。经过不断的追问,这时我们就会很好的理解“悲”这个基本情绪,从而架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 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杨忠建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既然它是一门艺术,那就一定需要相应的技术来作支撑。具体来说:
  一是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可见,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通过“情绪脸谱”的记录、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由于学生有着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畅所欲言的谈论着快乐、不快乐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切身感受,继而会生成自己的新的认识,即不快乐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能够引领自己今后生活的经验。 二是开展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显著地特点,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丢掉烦恼 拥有快乐”的活动中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