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它的起源及传入蒙古草原的年代,在蒙古文献中未见记载。但在民间谚语中却常提到此象棋。直到清代《口北三厅志》转引明人的《艺仙集》介绍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极其规则,才开始为世人所注目。 据《绥远通志稿》中载,以死一方官长为终局。
据清叶明澧《桥西杂记》载,蒙古象棋的棋制和着法是:“局纵横九线,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车、二马、二象、一炮、一将,别以朱墨,将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车,马、象左右列,卒横于前,棋局无河界,满局可行,所谓随水草以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将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驼或熊,迤北无象也。卒直行一罫至底,斜角食敌之在前者,去而复返,用同于车,嘉有功也。马横行六罫,驼可斜行九罫, 因沙漠之地,驼行疾于马也。车行直线,进退自由。群子环击一塔,无路可出。始为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