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钟反应吧。体现化学震荡的一个有意思的反应,这个(or系列)反应里能周期性的观察到颜色的明显变化,类似于时钟一样,故名“碘钟”。大概原理是:过硫酸根与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单质,后者遇淀粉显蓝色,这一步是变成蓝色的原因;而生成的单质碘与亚硫酸根反应,重新变回碘离子,使得蓝色退去。这两步交替发生,每一步在达到化学平衡之前需要的时间是确定的(受初时浓度、温度等影响),具有周期性规律。
葡萄糖酸钙点燃还有硫化汞点燃,都很好看,网上可以搜到视频,但如果是打算自己动手实验,不建议挑选难度较大且生成有毒气体的实验,虽然好看,但没有专业设备情况下很危险,初级一点的像铝热反应和我们常说的大象牙膏实验,都很好看,如果是追求好看的颜色反应,那就太多了,银镜反应和碘钟反应都是很经典的化学实验呢。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细菌发酵分解时会产生一些气体,气体成分和空气差不多,大肠里主要是氮气和二氧化碳,平均含有59%的氮气、20%的氢气、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和4%的氧气,还有大约1%的硫化氢、氨及其他物质。其中可燃物质是氢气和甲烷,这些气体分布比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中负责消化和发酵的细菌数量及食物种类。但屁中的可燃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它是可以燃烧的,甚至能够产生爆炸。由此可见,屁就是你吃下去食物的不屈的灵魂。
溶剂化电子(solvated electron),第一次接触此概念是在Birch reduction里面,后来发现它也能用来还原氧化石墨烯,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还原剂。将碱金属投入液氨之中,碱金属失去一个s轨道的电子,形成稳定阳离子。而该电子迅速被周围的氨分子溶剂化并稳定住,形成了一个溶质为碱金属离子和电子的深蓝色溶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