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宁死不肯过江东?这是英雄之举吗?.

2025-04-24 17:37:3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回答2:

你们只说对一小部分,我来告诉你们真的原因,项羽不肯过乌江有人说项羽无颜去见江东父老,有人说因为虞姬死了自己一个人活的也就没意思了这些的确是项羽顾虑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项家是楚国贵族,如果项羽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肯定会力挺项羽东山再起为项羽召集兵马。项羽是个军事天才如果项羽回到江东召集兵马必定和刘邦在展开一场恶战,项羽不想在让楚国人流血了不想在让生灵涂炭。项羽太恨秦军,秦军铁骑横扫楚国的场景项羽历历在目,就像中国人恨日本人,所以项羽才坑杀秦军。项羽和刘邦有深交,项羽知道刘邦是个治国安民的好材料,项羽相信刘邦会治好天下让天下太平百姓不在受灾难,所有项羽才乌江自刎。世人都以为项羽心眼小容不得别人请问项羽真的是心眼小吗?项羽乃真英雄。所谓“王不过项”!

回答3:

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两条路摆在他的面前,渡与不渡,不渡自然是死,但是渡也并非能够东山再起,因为当时江东南越人不少已经臣服刘邦,项羽即使渡江也没有他的好果子吃,本来他还是想逃走的,但是来迎接他只是一舟一亭长,此时项羽的心就凉了,既然都是死,所以他选择了自刎这种比较壮烈的死法

回答4: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虽然有很多种,但我只钟情这一种:当年项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虞姬为让项羽突围,自刎而死,项羽率领八千子弟兵,突破汉军包围,在乌江自刎,不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成功突围是为了证明给虞姬看,他可以,他不肯过江东,是因为,心爱的人不在了,一个人独活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