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文(1906—1985)
李沛文,果树学家、农业教育家。毕生从事农业教育事业,长期担任教学领导职务,为发展我国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创建了高等院校农产品贮藏加
工专业,是我国果品贮藏保鲜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李沛文,字质生。1906年12月16日出生于广西苍梧县大坡山墟料神村。其父是我国已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济深先生。他幼年生活在农村,家乡盛产沙田柚、荔枝等水果,故从小对果树就有感性认识。1921年就读于广州南海中学,后转入广东高师附中。1925年考入中山大学预科。1927年赴美国留学,在普度(Purdue)大学、依阿华(Iowa)大学肄业,后转入康乃尔(C0rnell)大学研究院专攻果树学,并在加州大学修读柑桔栽培学,1932年获科学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1935年初受聘于岭南大学,任农学院园艺系教授,该系后改为植物生产学系,李沛文任系主任。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波及广州,岭南大学迁至香港。1941年秋,岭南大学农学院原院长古桂芬逝世,李沛文接任院长。后来岭南大学农学院又因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而迁往粤北山区的坪石。当时日机到处狂轰滥炸,李沛文以事业为重,毅然抛下妻女,不畏艰险,只身奔赴粤北,主持农学院工作,与教职员工一道坚持教学。有不少名教授受其影响,亦纷纷应聘前往执教。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略军进兵粤北,坪石受到威胁。农学院师生在李沛文的率领下,虽辗转于山区中,但仍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他的献身精神影响下,全院师生团结一致,同甘苦,共患难,终于度过险境,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至今,每当岭南大学校友聚会,回忆起当年的艰险历程时,坪石校友无不为此引以为荣,对李沛文更是倍加怀念。
1945年后,岭南大学迁回广州,李沛文仍任农学院院长,致力于恢复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特别关心我国柑桔的发展,认为广东的潮州柑品质优良,不亚于国外品种,惜因栽培技术落后,且受致命的黄龙病之害,以至有日渐衰落之势。在抗日战争前,他就决心振兴广东柑桔业,首先进行良种母本树的调查和病虫害防治试验。1937年冬,在盛产柑桔的潮安县鹳巢乡成立了柑桔育种研究室。后得潮汕实业界人士郑寿芝的资助,于1939年春又在潮阳县成立潮汕柑桔试验场。他一方面从美国邀请林孔湘、郑天熙、黄昌贤等专家回国进行研究工作;一方面在吴绍彝、王浩真、谢黄、陈华仁等的协助下,选出大批优良母株供繁殖之用。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为广东潮汕、博罗杨村柑桔场及其他地区柑桔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对危害两广柑桔的黄龙病防治一直萦念于怀,不断寻觅解决的途径。50年代后,李沛文尽管因工作需要而转向果品贮藏学的研究,但他仍以极大的热诚支持黄龙病研究专家林孔湘的工作,极力为他创造条件,深得林孔湘的敬佩,视李沛文为良师益友。
李沛文深感国内农业落后,认为我国数千年来所采用的犁耙耕种应尽快实现机械化才能大面积提高生产。1948年5月间,他利用任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的职务之便,设法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广州办事处争取到广东农垦处主任之职,从而在广东省东莞县的马鞍围成立了示范性的机耕农场。1949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撤离大陆之际,命他将所有物资转移到海南岛。李沛文对国民党的统治早已不满,为保留难得的设备,他拒不执行命令,暗中授意其手下人将汽车和农械的轮胎及重要零件拆除,使这批物资无法转移。为此激怒了国民党当局,在一次会议上突然将他扣留。幸得岭南大学及社会知名人士多方奔走营救和他在学术界及社会上享有的较高声誉,国民党特务才未敢下毒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获得新生的激情投入祖国的建设。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率领岭南大学农学院全院师生,与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及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现为华南农业大学),他历任副院长、副校长。院系调整后,因工作需要,他转向果蔬采后处理和果品贮藏保鲜的研究及教学。他率先将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果品北运并远销苏联和东欧各国。1978年他主编了《果品贮藏加工学》教材。除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外,他还主管学校的后勤工作,为振兴祖国的农业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着。李沛文一生辛劳勤奋,于1985年与世长辞。
李沛文在留美期间已注意到果品贮藏保鲜的重要性,他目睹我国水果贮藏技术落后,各地果农只凭祖传经验保存果品,缺乏科学的依据。他回国任教后,即开展了柑桔的贮藏研究工作,1936年和1942年在《岭南农刊》上先后发表了2篇关于柑桔贮藏的论文。这是我国较早时期关于水果贮藏的研究报告。1953年,他在柑桔贮藏保鲜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了广东几个主要柑桔品种(甜橙、蕉柑、椪柑等)的贮藏适温,指出了柑类果实不耐低温的特点,发表了《柑桔果实在冷藏中出现“水肿”病的一些规律》,《柑桔贮藏试验》等论文,并确定了各种果实受冷害的临界温度。广州、北京、上海、天津各地的果品公司纷纷采用了此项研究成果,免除了柑桔果实在贮藏时“水肿”病的发生,为此,该成果于1975年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9年农业部又颁给科技进步三等奖。“六五”期间,由李沛文主持的采后生理研究室,承担了“水果贮藏保鲜”的国家攻关项目,从另一角度研究柑桔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冷害问题,提出了甜橙褐斑病的发生是不适宜的低温及其所激发的内源乙烯所致;并研究出采用贮前预处理防止病害发生的方法。在商业部主持的鉴定会上,这项成果被评为国内首创。
5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部和商业部共同提出南果北运和出口苏联,他接受任务后与广东省果菜公司合作,首先选择香蕉和柑桔作为北运出口对象,亲自到水果产区举办技术训练班,参与果实的采收、包装等采后处理全过程。李沛文把他多年来研究贮藏保鲜的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上,成功地将香蕉、柑桔运到苏联和东欧国家,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开创了北运外销的道路。
对荔枝的贮藏保鲜技术,李沛文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先把采后仅能存放2~3天的荔枝运销到世界各地当作他毕生的愿望。他受古代果农凿竹藏果的启发,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在50年代就开始了低温自发性气调贮藏保鲜荔枝的研究,到1963年已能将荔枝保鲜一个月。在他的指导下,广东省出口公司将贮藏一个月后的荔枝出口香港。《羊城晚报》还发表了题为“千年兄弟喜相逢”的文章,表示人们对成熟期不同的荔枝、龙眼能在同一时期上市的赞许。然而,李沛文并未因此而停步,他继续研究广东盛产的几个主要荔枝品种的贮藏性、褐变原因以及采后贮藏适温、包装形式等一系列处理技术。80年代初,终于取得了贮藏寿命50天以上,大规模生产性贮运达35~40天的成果。为此,他获得1985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东省农业科学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初,在李沛文的指导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对荔枝花芽分化与激素关系进行了研究,测得分化期间各种激素的含量变化和对分化的影响,采用施加外源激素,有效地促进了荔枝的开花、结果。此项成果,对克服荔枝的大小年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199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