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我不懂故事梗概

王国维的我不懂故事梗概
2025-04-08 10:41: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王国维的 “我不懂”
国学大师王国维,学贯中西,满腹经纶,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但他却从不以通才、全才自居,更不会不懂装懂。他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的生疏问题时,常常会老老实实地承认说:“这个问题我不懂。”他的学生、语言学家王力记得,有时一节课下来,他竟说了好几个“我不懂”。
他的挚友,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中国最后的读书种子”的陈寅恪,也一向实事求是,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就坦承不懂,如:“寅恪于音韵之学,无所通解,故不敢妄说”;或“寅恪于训诂之学,无所通解,不敢妄说”。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接受采访或回答提问时,关于本学科问题常常侃侃而谈,讲得头头是道,令人脑洞大开,但如果涉及其他学科问题,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他解释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北京工商大学发表演讲后,一位研究生提问:“从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对社会制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约翰·纳什听完后思考片刻,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以“博弈论”蜚声世界的大科学家,竟被一名大学生的博弈问题问倒了,令人大惑不解。其实,这个问题具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容易敷衍过去,而大师却说“没有能力回答”,这种实事求是精神不仅没有自损形象,反而让我们更加服膺。
本来,大千世界百行千业,“术业有专攻”,谁都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再伟大的学者、再博学的专家,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都有不懂的问题,不懂就承认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老夫子不仅这样教诲学生,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孔子就老老实实地承认:吾不懂,不如老农。又请教他如何种菜,答曰:吾不懂,不如老圃。
而遗憾的是,如今有些专家、权威却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势,熟悉与不熟悉的事,无论什么问题都敢发言,数理化天地文,不管什么学问都要置喙,天上的事情知一半,地下的事情全知道,俨然世间“全才”。结果是,由于信口开河,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由于不懂装懂,每每贻笑大方。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是不世出的超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成为专家已属不易,想行行都懂、事事皆通,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一些专家学者之所以会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大概出于两条原因:一是虚荣心作怪,若被人问倒了,承认自己不懂,那多丢份啊,好赖自己也是个“家”,传出去面子不好看,于是,就装模作样,东拉西扯,胡诌一通,自欺欺人;二是出于利益考量,某些专家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乱发议论,还因为收了人家的红包,得了人家的好处,只好违心地说好话,充内行,吹吹拍拍,替人站台,为人鼓噪。这也是当今专家权威性直线下降,“专家说”急剧贬值的内在原因。
因而,建议那些到处乱说的专家权威们要学学王国维的“我不懂” 精神,谨言慎语,力戒瞎说,多一点实事求是之意,少一点哗众取宠之心,切勿不懂装懂,随便表态,因为你不是全才,只能在熟悉的领域指点江山,到别的行当指手画脚,那就是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