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的恕孔子是怎样理解的

2025-02-25 16:13: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戒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