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45亿年前,一些气体、尘埃、冰粒等物质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地球的雏形,这个雏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与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这个“小地球”不停地旋转,吸收聚集着周围的其他物质,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大小。
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来自宇宙中各种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再加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了很多热量,所以当时的地面上到处都是喷发的火山和流动的熔岩,地球基本是一个被熔岩覆盖着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了,岩浆慢慢固化、结块,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原始地壳的形成过程(从左到右:遍地的岩浆-岩浆逐渐冷却-坑坑洼洼的原始地壳)
这就是地壳的形成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原始地球是均匀的固体,它刚刚从炽热的状态冷却下来。然而,“树
欲静而风不止”,冷却的地球又面临熔融的时刻。导致地球再次熔融的热量,主
要来自天空中落下来的微星体。巨大的行星引力往往很大,吸引在太阳系中游荡
的微小星体,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尘埃和碎块受到地球的吸引,撞击到地
球的表面,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地球的表层温度上升。同时,地球由于整体的收
缩,地球内部密度越来越大,压力也增加,导致地球内部温度增高。而地球本身
含有的一些放射性元素,比如铀,衰变时放出热量,长期积累,能量也相当可观。
三股热流在地球体内涌动,使刚刚固化不久的地球再次熔化,温度达到1000
℃甚至更高。在地下400
至800
千米处,温度甚至超过了铁的熔点。固体岩石中
的铁、镍等金属率先熔化,由于这些元素的密度很大,在重力的作用下,铁、镍
形成熔滴,向地心下沉,最终在地心形成了铁镍成分的地核;那些比较轻的岩石
物质,比如硅、铝、镁等,向上浮到地表一带,冷却后形成了地壳。在地壳和地
核之间的物质形成了地幔。
热量的散失再次让地球凝固,至少在表面完全是固体岩石的天下。今天的地
球,正在逐渐变得火热,还是冰冷呢?我们知道,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
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不过人们常说的地球变暖,主要指地球的大气层而言。对
于整个地球,尤其是固体的球体而言,虽然天空中不再有微星空袭,地球也不再
收缩,但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是长期的,从地球诞生之日一直到今天。有人做过计
算,目前从地球内部流出地面的地热能散失,在10亿年内将使地球的温度降低100
℃;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积聚,可以使地球在10亿年中温度上升200
℃。
简单地进行抵消计算,地球内部的温度应该是正在增加。古人有“杞人忧天”,
害怕天塌下来;今天的我们不必“杞人忧地”,担心大地会熔化。因为温度的上
升是极其缓慢的,每上升1
℃,都要度过上千万年的光阴。而且地球岩石的导热
性很差,热量传到地表又要很长的时间。目前,我们还是先对付温室效应更现实.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你的科普入门手册丨科学声音出品,必属精品
江发世的地壳运动理论是多因地壳运动——形成地壳运动的因素为多种,他的观点如下:
首先应当知道什么是地壳运动,然后对地壳运动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其成因是不同的。
地壳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是指地壳及其组成物质相对某一参照物而发生的位置变化。参照物有N个,所以地壳运动有N种。只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参照物作为地壳运动的参照物。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其成因不同,运动机制不同,所产生的运动结果不同。
依据参照物,划分六种类型地壳运动:
1、以银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3、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5、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6、以球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关于地壳运动理论,依据引起地壳运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单因地壳运动、多因地壳运动。
传统地壳运动理论属于单因地壳运动理论,如: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学说、地质力学、地洼说、断块说、镶嵌说,多旋回说等。上述的六种分类属于多因地壳运动理论,该理论是由我国江发世提出来的。
修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