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兮是先秦南方诗歌吗?

2025-04-03 19:29: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伯兮》是先秦以前中国女性诗歌的代表著作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可找到中国女性早期诗歌的踪迹。《伯兮》诗歌可视为代表著作之一:,写的是一个妇女对久征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把女性的多情、至情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无奈与悲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文:“伯兮朅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如久旱渴雨。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是《伯兮》的特点。
战争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来自个人的内心,《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用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丈夫为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充当了君王的先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终日恹恹倦梳裹”;“起来慵自梳头”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国家的要求。试想,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能够安心吗?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这样写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伯兮》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仍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背后有很深的忧惧。确实隐藏着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如果一味写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我们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本诗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伯兮》译文参考:伯啊,伯啊,你真是我们国家最魁梧英勇的壮士了,你手持着兵器殳,作为王的勇士,冲锋陷阵,是军中的先锋官。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只要你能回来,我情愿头疼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