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近几年的发展电子合同带来的诸多好处让企业用户们颇为认可,不但管理方便而且节约很大一部分成本,同时具有法律保障。
电子合同
那么一个好的电子合同平台应该具备哪些功能:
1.实名认证
实名认证是对用户资料真实性进行的一种验证审核,有助于明确签订主体身份。放心签电子合同支持人脸识别验证、身份证号验证、手机号验证、银行卡号验证以及公安部elD验证等实名身份验证方式,快速确认签署各方真实身份,有效避免诈骗。
通过实名认证,系统会生成电子签名,同时也保证了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第一个条件,真实身份。
2.在线签署
放心签电子合同支持PC端、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多种在线签署方式,同时我们放心签也提供平台可以签署。用户可以上传PDF、Word 、PNG等合同文件或者使用在线模板生成合同,然后添加电子签名,为了验证你的电子签名是你专属,这里放心签通过预留手机号随机动态密码确保签署行为为签署人控制,即“真实意愿”。
3.发送合同
己方合同签署完成后,添加“接收方”信息,点击“下一步”就可将合同发送至其他签署方,发送过程中采用数字签名技术、CA机构颁发的数字证书对电子合同原文进行加密,保证合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即“原文未改”。
4.对方签署
对方会收到一条短信,点开短信里的链接进入后,也完成实名验证,点开待签署的合同,确认内容没有问题,添加电子签名完成合同签署,生成“时间戳”,保证签订时间未改,即“签名未改”。
5.合同管存
电子合同的保存也至关重要,放心签将合同加密存储在云端,同时提供合同签署跟踪、分类归档、批量查询、多文件夹等服务,用户可从海量合同中快速、准确地搜索到目标合同,方便后期合同调用,极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各类仓储、人力、时间成本。
放心签平台采用了身份实名验证,身份实名验证包括公安部二要素、手机号三要素、银行卡三要素或四要素、人脸识别以及企业二要素、法人/代理人三要素等涵盖单位和个人有效身份信息的多方位验证。并结合手机短信、邮箱等多种方式来综合保证签署双方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
合法有效的电子合同是指缔约各方在互联网上通过第三方电子签约平台、采用可靠电子签名技术形成的数据电文。而满足锁定签约主体真实身份、有效防止文件篡改、精确记录签约时间三个条件的电子签名才能称得上是可靠电子签名。
常用到的保障电子签章有效性的技术手段有:
① 数字签名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是现代网络中常用的认证技术,是一种带有密钥的信息摘要算法,数字签名技术包对信息摘要使用私钥加密,任何人拿到公钥都可以解密并验证信息,主要用途是抗否认。
② 防篡改技术:采用国际通用哈希值技术固化原始电子文件数据,轻松识别文件是否被篡改。
③ 第三方取时技术:精确记录签约时间。
鸽纸电签可全程在线发起、签署、归档和管理,具有使用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可为行业相关企业提供合法、高效、更为低碳的合同签署方式,使得企业可以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通过Pc端,APP端及小程序端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在线签署,鸽纸电签的易用性、安全性与有效性皆优于纸质合同,为企业商务提供更优质的签署方式。
当企业或个人对电子合同有需求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出一家更合适的电子合同服务平台:
1、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根据《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一份合法有效的电子合同需要同时满足多项条件:
①数据电文原件,能够可靠地保持内容完整、防篡改,满足法律规定的原件形式及文件保存要求;
②电子签名,能够标识签署人、签署时间,防篡改,满足法律规定的有效电子签名要求;
③签署身份经过第三方有效认证,满足法律规定的认证要求。
综上可作为选择供应商的参考标准之一。
2、平台经营资质是否有效
电子合同以数字签名技术和信息加密技术为核心,其建设与运营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提供服务。
3、根据平台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子合同这个行业已经并不是新兴行业了。而电子合同平台的核心业务电子合同签署的服务模式,基本上也大同小异,真正能够拉开平台质量差距的,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上,包括在横向产品类型上与纵向服务深度上。
虽然,电子合同、电子印章的市场已经开拓多年,但印章、签字的使用习惯与模式已经沿袭多年,在思想和观念上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笔者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电子印章和物理印章同时存在的情况还将延续。因此,在平台产品与服务能力上,笔者认为能同时提供物理印章与电子印章的使用、兼顾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统一管控的服务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各电子合同服务商竞争优势(也可作为用户产品选型标准之一)。
4、以各项技术指标作为参考
对于懂技术的人来说,通过与电子合同各项技术指标一一对应进行产品选型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标准。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或个人而言,产品选型初期少有技术人员参与,因而相关技术指标就暂不做赘述。
5、参考已使用的用户口碑和评价
参考已经使用过相关产品的人员也是可以的,只是毕竟双方使用场景、使用需求有差异,参考价值可能较小。最好还是对比同类产品,是否专业也是可以判断的。
综合以上几个标准,再结合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平台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