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为什么会死

2025-04-02 10:27: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草鱼死亡原因:

一旦草鱼患上常见的传染性较强且死亡率较高肠炎、烂鳃及赤皮病这三种疾病,大部分草鱼都会死亡。此时应该停止投放饲料,避免进一步影响水质扩大疾病传染性,也应停止含氯的消毒剂的添加,避免因患病期间草鱼抵抗力低下进一步死亡。

此时,应在3~5天后投放含有芜萍的可治疗草鱼肠炎烂鳃灵的饲料或直接投放相关药,7天后,进一步加大投放量直至草鱼死亡量减少,可减少含药饲料或鱼药的投放,逐渐增加并恢复正常饲料的投放,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草鱼鱼群生长状态。

若因寄生虫等导致草鱼患病,可投放灭虫王,每2天投放一次,在一周左右即可看到鱼群恢复健康。

停食期长的草鱼消化代谢功能退化尚未恢复,又恰逢近期天气变化大,温差大等外界恶劣条件,导致代谢失衡且应激,蛋白质未能完全转化从而含氮物质富余,进而使得鳃排泄负担加大,出现鳃丝发白变烂,肝脏出现器质性病变。

归根结底是越冬后保健工作未到位,鱼类体质及免疫能力不佳,遇上温差较大的天气,导致的代谢障碍。

扩展资料:

草鱼烂鳃病的防控我措施:

1、增加溶氧

溶氧是水产养殖的基本保障,池塘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也会相应的减少,同时水源稳定,鱼体免疫力增强,疾病发生率降低,烂鳃也会减少。

2、调水改底

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多数来源于池塘底部,池塘淤泥多、底臭严重、积累大量毒素等,水温合适时病原菌和寄生虫会大量繁殖。在鱼病高发期,应定期调节水质,控制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要经常改底以改善底部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3、菌虫双抗

周期性拌料喂既抗菌又驱虫的安全无毒不伤鱼的乐畅多苞桉精油,可以有效防控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草鱼烂鳃病。

乐畅多苞桉精油富含1,8-桉叶素、单萜烯、倍半萜烯等多种植物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脂溶性和穿透性,可以破坏寄生虫和有害菌的细胞膜结构从而达到抗虫和抑菌的双重效果。

而且,多苞桉精油的成分全部安全无毒易于生物降解,不会对鱼体有任何伤害和刺激,也不伤害藻类、水草,对水质无不良影响。

4、保肝强体

草鱼烂鳃病往往和肝胆病并发,平时在饲料中添加保肝护胆的龙昌胆汁酸,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肝胆病,还可以增强草鱼的免疫力,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胆汁酸是动物胆汁的主要成分,能够促进脂肪消化吸收减少脂肪在肝脏和腹腔的蓄积,促进肝脏解毒和排毒,修复肝脏损伤,恢复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草鱼肝胆病的效果非常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鳗鱼网-近期来势汹汹的草鱼大面积死亡的四大原因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鱼

回答2:

草鱼有三病:肠炎病、赤皮病、和烂鳃病是为“老三病”;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等,为“新三病”。
一、肠炎病:1、病原体 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2、症状识别 解剖病鱼,可见肠道发炎、充血,呈红色或粉红色;肛门红肿,鳞片松弛,轻压腹部或从头提起,有黄色黏液或血胸脓流出;肠壁内血管扩张、充血;发病初期,头部色素逐渐国深,直至呈黑色,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3、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为4-10月份,其中4-6月份主要危害成鱼,8-10月份主要危害当年鱼种。本病常与赤皮、烂鳃、寄生虫等病并发。最先发病的鱼身体均较肥壮,因此贪食是诱发病因之一。另外,鱼池条件恶劣、污染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饵料质量差等均易诱发此病,一旦发病,延缓时间较长,死亡率较高。4、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加强饲养管理;(2)定期施放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杀灭病原菌;(3)确保投喂不变质饵料。5、治疗措施 (1)每天每kg鱼加鱼用肠特灵或灭菌灵0.1g制成药饵全天投喂,连续2-3天即可控制病情;(2)每天每kg鱼加氟哌酸(50-100mg)或磺胺噻啶(100-200mg)或大蒜(10-30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5-6天,亦可治愈此病。
二、赤皮病:1、病原体 为荧光假单胞菌。2、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剥落,尤以鱼体两侧和腹部较为多见。“三病”并发时,表现症状主要是肛门红肿,肠道发炎,呈紫红色;鳃丝腐烂,黏液增多;鳞片松动脱落,鳍条充血、末端腐烂。3、发病规律 全年均可发病,发病最适水温为25-30℃;因饲养管理不当赞成鱼体损伤或体表因寄生虫寄生最易引发此病;在北方地区,因越冬鱼体冻伤,入春后易造成发病和流行。4、预防措施 (1)日常管理措施要恰当,避免鱼体损伤;(2)养殖之前,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大剂量杀菌清池;(3)鱼苗入池前,用5-8mg/L漂白粉溶液浸洗30分钟左右或用5%食盐水洗浴5-10分钟;(4)养殖过程中,每月用生石灰30-50g/m水体或强力消毒剂1g/m水体,全池泼洒1-2次。5、治疗措施 (1)内服药饵,每天每kg鱼加鱼用肠特灵或磺胺噻啶0.1-0.2g,或氟哌酸30-50mg拌饵投喂,连续4-5天,一般病情会自然消失;(2)全池泼洒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0%)0.5g/M水体,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1.5g/m水体,或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0%以上)0.3-0.5g/m水体,每天或隔天1次,连用5-7天。
三、烂鳃病: 1、病原体 为柱状纤维黏细菌。2、症状识别 病鱼鳃丝腐烂,末端软骨外露,鳃瓣变灰白或白色,鳃瓣边缘附着污染或大量黏液;鳃盖内表皮充血,严重时中间表皮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透明孔,通常称“开天窗”,常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游泳乏力,逐渐体色变得暗黑,停止摄食,失去活力而死亡。3、发病规律 水温15℃以下时较少发病,20℃以上开始发病,流行最适水温为28-34℃对1-2龄鱼危害最重,终年均可发病,常与肠炎、赤皮和寄生虫病并发。4-10月份为发病流行期,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4、预防和治疗措施,与赤皮病完全相同。
四、细菌性并发症: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患此病的鱼,发病症状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三种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以腹部两侧为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此病一年中均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5~9月份最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