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同情心、恻隐心、怜悯心的区别如下:
1.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是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教重的慈悲心要求人们洞悉人世间这个系统中所有一切关系,并按照关系的特性,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2.同情心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主要是对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和怜悯,并要设法帮助别人的心理。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的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
3.恻隐心即恻隐之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悲伤;隐:伤痛,是出于本能的,对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4.怜悯心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悲惨的人表示同情。它要求人们抚慰他人内心的情感、挫折和磨难。
/iknow-pic.cdn.bcebos.com/94cad1c8a786c917bd908c32c73d70cf3bc7572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4cad1c8a786c917bd908c32c73d70cf3bc7572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4cad1c8a786c917bd908c32c73d70cf3bc7572e"/>
扩展资料:
恻隐心释义: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例:恻隐之心。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造句: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恻隐
详细解释:
1.同情,怜悯。
①《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无恻隐也。”
③唐储光羲《田家即事》诗:“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④朱自清《论吃饭》:“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
⑤《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当朝裴晋公每怀恻隐,极肯周旋落难之人。”
2.悲痛。
《楚辞·刘向》:“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恻隐而含哀。”王逸注:“心常恻隐含悲而念君也。”
慈悲心就是佛性 而其他心则是凡人的思想 带有类似慈悲心的分别描述 这个程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