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能凭借三寸之舌将天下诸侯都耍得团团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绝伦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
商鞅、白起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秦国功臣,结局都很不好看,一个被五马分尸,另一个稍微幸运,能用秦王钦赐的宝剑自刎。
张仪
一个智力高超绝伦的人,必然能提前预知危险,必然能提前为自己安排好后路,必然能化解身死名灭的危机。所以张仪就算不得不离开秦国,他也能跑去魏国当丞相;而商鞅、白起两人,失去君王的恩宠后,就只能迎来毁灭性的结局。
结怨天下
所谓“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商鞅、白起、张仪三人,虽然都是帮助秦国,向周边邻国敲诈勒索的“爪牙”,但他们做事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你以为商鞅只是一个主持变法的政治家?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袭魏,魏惠王派公子卬率军应战。
商鞅
商鞅曾侍奉过魏国丞相公孙痤,当时可能与公子卬有些交情,两军相拒,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两人曾关系甚好,现在为了各自的国家竟走到刀兵相向的地步,我于心不忍,愿与公子畅饮一番,然后各自罢兵回国。”
公子卬觉得言之有理,便亲自去秦军营地赴宴,没想到刚过去就被商鞅绑了起来。
然后商鞅乘机派秦军全军出击,失去主将的魏军大败。魏惠王此时已经没有抵抗秦军的力量,只得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给秦国。
秦惠王
此后魏国只能迁都到大梁去,再也没有抗衡秦国的实力,而诸侯们又乘火打劫进攻魏国,魏国由盛转衰就是从此时开始。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针对后,逃难到魏国去,反而被魏国人抓住并送回秦国,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魏国人想必都要开宴会庆祝了。
而白起作为一个秦国的将领,南征北战夺取韩、赵、魏、楚四国大量的土地,在长平之战后,又做出了坑杀赵军40万降卒的行为。白起为何没像商鞅、张仪那样出逃呢——试问哪个国家容得下白起?
张仪的事迹,并不比这两人高尚,但他在结怨天下的过程中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魏国。
白起
公元前328年,张仪率领秦军攻陷魏国蒲阳,之后张仪又劝秦王将濮阳还给了魏国,并让他把一个儿子送去魏国当人质。
公元前322年,秦王假意罢免张仪的丞相之位,张仪去到魏国并当上了丞相,一直到公元前317年才回国。
秦王让张仪入魏,目的是让他改变魏国的外交政策而与秦国连横,事实证明张仪这五年做得很成功,他不仅让魏王成了秦王的“忠臣”,还在魏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
战国后期,魏国内部都是一片投降派的声音,而投降派的声势多大,就代表张仪在魏国的影响力有多大。所以在公元前310年,张仪与新即位的秦武王不合,他逃难去魏国后不仅被接纳,还当上了魏国的丞相。
举鼎而死的秦武王
察觉危机的能力不同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商鞅在秦国保持了十多年。而在这十多年中,他也积累了巨量的仇怨。不仅秦国百姓都视他如恶魔,连统治阶层的贵族们,也都想除之而后快。
商鞅走向结局之前的那段时间,已经是没有成批的甲士当保镖,他就坚决不出门了。这是因为秦人对他都恨得咬牙切齿、欲杀之而后快,当丞相当到这种地步,恐怕也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