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节目类型相比,进入新世纪的电视纪录片始终较好地保持着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专业主义成色,是所有节目形态领域最为"阳春白雪"的一种。
如有学者所评述的那样:中国电视纪录片依然在无人喝彩的寂寞中度过。纪录片的总体发展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末的状态,依然维持着低收视率、低反响、低效益甚至无回报的状况。在热热闹闹的电视节目群中,纪录片备显落寞和不协调……纪录片没有进入百姓话题,没有被关注……纪录片制作人则一如既往地在国际国内大大小小的领奖台上来往,他们执着地坚守,他们有所收获。
这一状况直到2008年仍未有根本的"好转"。由于以收视率为核心的节目考核体系已在全国电视台内广泛施行,素来曲高和寡的纪录片更是"被挤压在了一个逼仄的空间……纪录片人的作品无法与电视剧、电视选秀和娱乐节目在同一个层面竞争,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的形成又遥遥无期,于是纪录片栏目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政策保护或电视台在收视率评价方面的网开一面"。事实上,早在2002年时,全国的电视纪录片栏目便在不断停播、关张之下仅存30个,且在上星频道,纪录片栏目的播出时间完全退出了黄金时段。
全国范围内除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开办了专门的纪实频道)拥有较为成体系的纪录片栏目集群外,便只有北京台的《纪实天下》、广东台的《人在他乡》、太原台的《真实的故事》以及浙江台的《纪实》等零星几个勉力运转的纪录片栏目。以前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主持人杨澜为灵魂人物的专业纪录片播出平台阳光卫视在2000年开播的时候颇受国内纪录片界侧目,但三年后该卫视即因超过2亿港元的亏损而被迫将70%的股权出售。
除栏目凋零外,纪录片的收视情况亦不乐观。上海电视台的著名专栏《纪录片编辑室》在巅峰时期收视率曾达36%,但至2008年时已跌至6%左右;而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的收视率则长期徘徊于0.2%—0.3%之间,该栏目险些在2003年开始的末位淘汰制中被关停。尽管最终央视还是在这一年的5月8日将其改版为《见证》,并安排在午夜播出,但其一贯的精英品格却没有消退,收视率始终没有改善的迹象。
面对栏目化后纪录片所面对的巨大的收视压力,著名纪录片导演、《见证》的制片人陈晓卿感慨自己失去了自由:"拍片子如恋爱,做栏目如结婚,最恨一个纪录片导演忽然做了制片人。"在这一时期泛娱乐话语的影响下,电视纪录片也呈现出一些形态上的变化。
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即因大量借鉴《走近科学》的故事化策略被认为首开"我国科教纪录片娱乐化的先河",成为这一时期电视纪录片领域绝无仅有的收视亮点,其2007年上半年取得了0.72%的收视佳绩,在全国电视节目收视份额中位列第九。但总体而言,《探索·发现》的成功是"社交节目故事化"的成功,而非纪录片所秉持的纪实理念的成功。事实上,该栏目播出的节目是否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在这一时期的学界和业界始终存有争议。
为了将《探索·发现》的成功归入电视纪录片的名下,有人甚至提出"虚构也是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不仅在纪录片的发展史上早已有之,而且还是纪录片创作者风格的体现",而所谓纪实的拍摄手法"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事实上,中央电视台一些社交栏目的成功已经令这一时期的创作者普遍意识到故事化和娱乐化是纪录片赢得受众和市场的唯一出路,"能否讲好故事已成为衡量一个纪录片编导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应当"调动所有的娱乐手段……把纪录片做得像故事片,让观众觉得好看"。
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纪录片当然无法在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大潮中"独善其身",正像有研究者所说的,"市场所带给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影响绝不仅在表面,更在深层……市场的因素改变了中国纪录片的形态,甚至动摇了传统的中国纪录片观念"。
但正如《新闻调查》即使常年在主要新闻栏目中收视率垫底却始终未被停播一样,纪录片也因其与生俱来的纪实属性以及由强大的国际流通力带来的宣教潜力而受到了国家的优待。这种优待既体现为那些长期处于收视低迷状态的纪录片栏目始终得以平稳地运行而并未真的在末位淘汰制中被无情关停,甚至干脆被准许退出收视评价体系,仅仅作为"文化标签"被保留下来;也体现为国家频繁以题材规划加直接投资的方式,积极介入纪录片的生产。
在这一时期,官方主导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人文历史纪录片和政论纪录片的制作十分繁荣,甚至出现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故宫》《森林之歌》这样在制作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也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反响的精品。此外,中央电视台还与日本NHK再度合作,于2006年拍摄了5集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继而又延续当年拍摄《话说长江》的思路,制作了33集纪录片《再说长江》。
这些作品的精良与成功,预示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的"国家体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而这些投资巨大的纪录片显然并没有严格的盈利任务,其主要功能体现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即被用于巩固国家在历史与文化等问题上的解释权,以及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全国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专业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虽从2002年创办之日起连续四年亏损,却终于在2006年开始盈利,并在2008年实现创收1.26亿元。[1234]尽管该频道播出的节目以购买的境外纪录片为主,国产纪录片数量不多,但其成功的频道化和栏目化运营经验仍极大提振了国内电视纪录片业的士气。中央电视台在这一时期虽"惨淡经营"却从未放弃努力的诸多纪录片栏目,也最终构成了开播于2011年的央视纪录频道的主体架构。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是同时朝着三个方向发展的:国家主导下的大型规划题材创作(包括历史文献片、人文历史片和政论片)、延续20世纪90年代纪实传统的栏目化纪录片创作,以及以获得国际同志和重要奖项认可为宗旨的"人类学纪录片"创作。
不难发现,无论在上述哪个方向上,市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均较为有限:它不断对电视纪录片的形态和风格进行着塑造,却始终未曾拥有主宰其命运的生杀大权。尽管这一状况首要源于体制的因素而非纪录片本身的生命力,但其在事实上还是令纪录片成为中国电视文化传统最后的守望者。
"阳春白雪"是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形式,本来指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的歌曲。
阳春白雪的意思是高雅的意思,如果把范围定于在节目形态领域,最为高雅的的节目应该就是歌剧了吧,电视应该电影这些通过屏幕看的都不如在观众席上穿着正装看歌剧高雅了。
智商比赛一类的综艺节目最为阳春白雪。因为这一类的节目的比赛需要极高的天赋,并且有一些能力是难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提高的,大多数的观众也只是看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