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

唐太宗为什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
2025-04-25 06:02: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若要问书法界谁最有名?那当然非王羲之莫属了。然而要问谁最懂得王羲之?那就要数唐太宗了。何以见得?因为正是唐太宗的极力推动,确立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界书圣的地位;同样是因为他的推动使有唐一代的书法成为历史的一个高峰,唐人对于王羲之的推崇是与唐太宗的喜爱分不开的;唐太宗甚至在去世以后还将《兰亭序帖》陪葬入昭陵;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亲自为王羲之在《晋书》中写了传。
不过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表明唐太宗喜欢王羲之,未必就是最懂得王羲之啊。说唐太宗最懂王羲之,集中地体现在《晋书》中唐太宗为王羲之写的传赞上面。请看以下这一段话:“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在这篇传赞中以短短三百余字对汉字的书写艺术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汉朝以前的书写还不属于书法,因此“不足可观”;汉朝以来文字书写开始进入艺术化的自觉追求,表现为“去朴归华”的特点,其中有名的是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唐太宗认为钟繇的字是有一定成就的,“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还够不上“尽善”。王献之虽然有他父亲的遗传,但还未能达到“新巧”。只有王羲之真正做到了尽善尽美,值得推崇。
一般人都认为,因唐太宗太喜爱王羲之,所以作出了这种过度褒贬的评价。我认为这是太小瞧唐太宗了。唐太宗之所以如此看重王羲之,实在是由于唐太宗自己富有天才,在当朝人中找不到可以与自己相配匹的人,却在王羲之的书法表现上看到了另一个能与自己相类的人,遂引为知音。唐太宗夸奖王羲之书法艺术,实在就是在夸奖他自己的军事天才和治国天才。以唐太宗之英睿他应该知道那些名书家也有各自的长处,他却以否定的态度来评价他们,其目的是要突出地表达“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真正达到了书法艺术应有的境界,而其他人都没有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看法。请仔细品味以下这几句话:“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这那里是在评字?这分明就是在评人啊!人们熟知这一句评语,但大多数人仅仅将这一段评语看作是唐太宗对王羲之赞美的虚语,只是说得好听而已。其实不然。这里就包含有对于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的一个深刻认识,唐太宗之看书法是将书法看作展示人性和智慧的一扇窗户来看待的。就像军事学中孙武写出了《孙子兵法》一样,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成就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其中最深奥的昭示就在唐太宗的这几句评价里。
中国书法尽管是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但对于书法究竟是写什么的这个问题历来莫衷一是。唐太宗在这里揭示了书法的深刻内涵。你看前二句“点曳之功,裁成之妙”指的是笔法和布局,这是技术的内容;但后面的“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写的就不是纯技术了,它包含了书法家对于书法追求的目的:写出一种可以穷极一切变化而合于自然之道的境界。在唐太宗的心目中书法的根本功用就是对于人性的修炼。王羲之书法妙就妙在这个“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上面,它在千变万化的表现中臻于妙境,而你却永远猜测不到他下面会怎么写。我们现在有许多人功夫可谓到家了,字也写得的确好看,然而总是一种格式,一种思维,看下去我们总能猜到接下来会怎么写。这种现象从人性修炼的境界来说,毕竟是差了一些。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就已经把王羲之的伟大之处看得透透的了,这不能不使我们钦佩其眼界的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