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镇的旅游文化

2025-04-29 02:07: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沙沟是历史文化名镇。沙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明正德九年间沙沟出了进士万元鹏,此人为官德正,皇帝赐给他立进士坊,以其纪念。具有浓厚地域色彩和独特水乡风情的传统文艺“板凳龙”是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沟的庙会、灯会和石刻、纸扎、制铁、竹业、衡具等传统文化产业享有盛誉,境内遗存的古街巷、店铺、民居、石桥等,都极富历史神韵,沙沟市政府旧址、苏中公学旧址、虹桥、益民巷古民居群、鱼市口石板街等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沟益民巷位于千年古镇沙沟的后大街,全长100米,宽1.7米,南接镇区居民区,北临后河清水码头。整条巷子楼房耸立、青砖黛瓦、座座屋脊高翘,门前墙砖浮雕,狭窄幽长、古色古香。益民巷初建于嘉庆20年(1780年),距今已约有200余年。当时名为儒学巷。沙沟姜氏儒学总部在该巷巷底偏东处的北张仙祠内。在北张仙祠西边十多米,还有一大户院宅,该院四合头,大门朝西,整个建筑很有气派。该院的主人叫赵鸿儒,是赵氏家族儒家之首,他常带领赵氏儒派到文庙与姜氏儒派汇文赛诗,在这当中,常有因观点不同发生争论,加之自古以来沙沟姜赵两大家族矛盾重重,两大家族在商业、文化等领域内都在明争暗斗,双方均想争个上风。因而矛盾不断加深。后来,赵氏有三户在巷中建豪宅,为赵氏儒学展现雄威,企图在文学上超过姜族。姜氏第16代孙姜益吾的上祖在巷南建一大宅,叫姜氏龙庭,有盖赵之意,他住巷头如鹤立鸡群,且与盐城官员来往,专与赵姓打笔墨官司。他拉拢宋氏在巷头东侧建房,共同与赵儒相搞到底。
民国初年,战争不断,时代变迁,民主冲儒,儒学锐减。儒学巷内有数户出于种种原因弃宅去扬州,更有两户卖房给它姓。此后,有二户江姓问卦建房,在巷底建宅。陈玉成祖父在巷南也建一高宅,门不开在巷内,意在不与姜赵争锋。其后儒学无人问津,儒学巷也亦随之消失。民国初年,沙沟始设邮局,当时邮局的位置就在益民巷南对面,故人们习惯性称此巷谓“邮局巷”。文革前期,巷内住了好几户基层干部,一心为心谋利,在群众中口碑颇佳,在以后的巷名普查变更中遂被改为“益民巷”。沙沟益民巷古宅成群,共有16户,百年以上民居有13户。其中有5户房屋布局呈四合楼,中间一方天井,集中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且目前大都数房屋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水乡建筑史的最佳历史实物,非常难得。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著名教育家宋泽夫、作家海笑、漫画家蒋义海、诗人冯亦同、庞余亮等文人墨客曾在沙沟工作、生活多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多次来沙沟拍摄水乡风光和《沙家滨》的姐妹片《双天湖》。
饮食文化颇具特色,名闻遐迩,享誉大江南北的名菜名点有沙沟鱼圆、藕夹子、酥皮春卷、小麻饼、水粉炒鸡,并被列入中国维扬菜谱,有“游在东吴杭州,食在广陵沙沟”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