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江镇的人文历史悠久,早在宋代的时候,长柄村就已经有“铁冶场”和“窑址”。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在长柄村设塾讲学,现在留有“铁冶场”、“朱子祠”等古迹。此外,宋代的古迹还有闽安镇村的“迥龙桥”和“监镇卫衙门”(元时改为巡检司衙门),东岐村的“东岐山摩崖石刻”,长安村的朱熹题刻。明代的古迹有闽安镇村的“北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有亭头村的“怡山院”,南般的“北岸炮台”。闽安镇彼岸另有“金刚腿”自然景观,为闽江口三大自然景区之一。 亭江镇山明水秀、人杰地灵,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厚实。历史上曾设有“水门炮台”、“南北岸炮台”等,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至今保留完好,有省级文物——马江战役遗址之一的北岸炮台,有始建于唐末、重建于南宋的“沈公桥”,还有“朱子祠”、牛项圣君堂和齐天崖山寨、辛亥革命烈士林述庆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
亭江炮台旧址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北岸炮台。位于福州城东34公里处闽江下游马尾区亭江镇,与长乐县象屿村南岸炮台隔江相望。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重修,光绪六年(1880)再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期间,炮台遭破坏,光绪十一年修复。炮台为三合土质,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山巅主炮台、山边前沿炮台、江边岸炮台,相互之间有沟通的隧道。主炮台为半圆形,内设一个炮位,直径3米;前沿炮台呈凹形,内有3个炮位;岸炮台呈长方形,长47.8米、宽12.1米、高4米,设5个定向炮位。
亭江镇背山面水,交通便利。最高的山是在香炉自然村的双髻山,海拔666米。最大的溪流是源于大北岭天马峰的白眉溪,自西向东,至闽安镇,称邢港,过迥龙桥,汇入闽江。闽江在亭江镇境内流长12.5公里,长安至亭头7.5公里的江面是天然的深水港(水深15米多),可泊3万吨级的轮船。闽安、亭头等村皆设有码头,距福州市区30多公里,有汽轮可通。104国道穿境而过,亭江镇设有车站,往来于福州、连江、闽东各县以及浙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