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地处交通要道,人民八方共处,南北二山或靠农业为生,或有工矿为辅。沿川一带除农户外多经营种、卖蔬菜,肩挑贸易以及打饼卖饭、店铺商行者。不同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风民俗。
沿川一带人民崇尚节俭而善于辞令,城区附近居民由于商业经济的影响,钱利意识浓厚。南北二山居民淳厚朴实,勇于践义,轻于财货。无论沿川、山区,讲究“君子务本”,士农工商各安本业,人人自强,耻于苟且,心存人力胜天信念,富有斗争精神。晚清时期,柳林高清鼎,南山成拴兑等人高举“义和拳”大旗,猛烈打击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民国时期,柳林人民严惩贪官谢恩承(永宁州知州),打税卡抗强暴;抗战期间,柳林北山群众扫硝土、制手雷、组织游击队,参加八路军,前扑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
柳林沿川一带多巨贾富商或肩挑贸易者,也有的开设酒食行饭店,从事打饼卖浆生涯。南北二山乡民多以农耕为生,也有的养骡务马,充当脚户,搞长短途贩运以赚取脚钱。无耕地者下煤窑、绞轮把(古式煤炭提升工具)、煨石灰、炼焦炭,总是以出卖苦力为生,邻人乡友均不视为低下。
无论殷实人家或自给而稍有余力者,皆以读书为荣,农家耕余读,商家商余读。农村人家甚至将“耕读传家”四字榜书于大门匾额。80年代以来,好学之风,城乡咸重,为了子女读书,有的家长赁屋长居城市,供应饮食,鼓励督责。
柳林人民守信用,喜交往,淳厚质朴。不论南来的、北往的,只要彼此谈吐契合,就引以为友礼诚相待。平日居家四邻相处以礼,互助互爱,互通有无,遇有急难,不惜鼎力 相帮。红白喜事、突发灾变,众手相助,解衣并粮在所不辞。兴工修造,自觉帮工,分文不取。若遇家居吵闹纠纷,四邻纷纷上前解嫌,直言规劝。对兄弟和睦,婆媳互敬,尊老爱幼之家,左邻右舍交口称赞,远传近夸,蔚成风气;或有虐待老人、放纵儿女、兄弟争财、妯娌斗气、长幼变脸者,则人人责备,引以为耻。
禁 忌
古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之说。柳林民间禁忌代有流传。有的具有养生道理,有的具有迷信色彩,有的令人莫名其妙。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普及,民间禁忌愈来愈少,有的禁忌只在山乡僻壤或老年人中保留。
城乡人为避伤情忌言“死”。老年人逝去称“老了”,称“失迹”;壮年人归天称“殁啦”;小孩亡命称“撂了”。
乡人忌言毒物,以别名代之。如称虎为“山大王”,豹为“二大王”,称狼为“怕怕”,蝎子为“扛锄的”、“咬人的”。称老鼠为“旮旯家”。
修造建筑和理发剃头张王李赵四姓忌三、九月,其余姓氏忌六、腊月。外甥忌在舅家理发。
正月初七忌出门,初八忌回家。十三日为“杨公忌”,主“百事无成”。十四日为“当月忌"。已出嫁的闺女忌在娘家过年、节;不在娘家生孩子。产妇居室不满月忌生人。本运年者忌见死、丧、孝服。晚辈忌呼长者名,起名不“犯”长辈字讳。嫁娶队伍忌走桥下,忌钻洞,忌遇穿白戴孝者。孩子吃饭忌中途调换碗筷。枕头忌缝单只。平年忌缝寿衣、忌做寿木(一般取用闰年)。停尸室内及门口忌鸡鸣、犬吠、大声喧闹。出殡棺柩忌碰门框。南山及沿川送礼食品忌双数,北山则忌单件。
借用别人煎药锅、拔火罐,用毕忌还(待主人自取)。火炉、火堆中忌烧扫帚、谷草、污秽物。撒尿忌向太阳。
站在屋内忌朝门外泼水。招待医生、风水先生(阴阳生)忌吃拉面。
吃饭忌敲碗碟。取名忌用“夏"字。如春元、秋花、冬生等名字屡见不鲜,唯不见夏元、夏花、与“夏”有关的名字,以避免与“下”谐音。
家中有人外出,当日忌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