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会认为人有四端而不是五端

2025-04-28 10:40:1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因为孟子认为四端是仁义礼智能够出现的根本原因!“四端”也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较少涉及,与孟子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现象的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扩展资料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端

回答2: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扩展资料

孟子提出了“四端说”,这与当时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控辩者的辩论有关。孟子提倡善性学说,所以他在驳斥高子等人的观点的同时,提出了四端学说来证明这一点。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人都有的,这就决定了实行仁政是完全可能的。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在横向上,仁义成为最高范畴,而在纵向上,仁义包含了从“四端”到“四德”(仁义礼智)的发展过程,它融合了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成为主体实践活动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而“义”只是“顺从之心”的外在表现,即“仁”。心的一个方面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端

回答3: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