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的亩产和马铃薯差不多。种植应注意,必须沙土地。药用和保健价值很高,适口性好,值得推广。
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港北村的设施菱角开始上市了,当普通菱角刚发出嫩芽,金沙镇港北村生态设施高效农业基地的菱角已经卖出了一拨又一拨。
7月12日下午,笔者来到港北村设施菱角基地,七八名村民正在大棚里采摘菱角。基地主要采用大棚栽植新技术,6月中旬前便开始采摘菱角。基地负责人吴兵说:“我们的菱角采摘时间比常规种植提前了3个月,主要销往上海、南通等地,目前已经进入上市的旺季,行情也一路看好,批发价每公斤超过20元。”
据了解,金沙镇港北村设施菱角基地占地400多亩,其中大棚菱角有近250亩。记者在菱角大棚外看到,一人多高的大棚内,水深过膝,水面漂浮着绿油油的菱角叶,拨开茎叶,只见一个个菱角“躲”在根部。村党总支书记陈建看到这些不禁喜上眉梢。他告诉笔者,今年菱角长势比去年要好得多,关键在于今年他们在基地内疏通水系,引来活水。原来,今年基地吸取去年经验,当大棚内温度过高时,就把水引入田间,活水注入可以有效降低田间的温度;如果田间温度过低,则通过大棚控温,人为地提高水温,通过这样的控温,使菱角的生长环境处于最佳状态,产量和品质自然就高了。
陈建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水塘产菱每亩每年约800~1000公斤,全年收益仅为2000~3000元;而利用大棚栽植的菱角每亩每年产量2500~3000公斤,目前亩均效益超过5000元,预计11月下市时,亩均效益可望超过10000元。
不仅如此,基地附近的不少农户也从中获益匪浅。今年64岁的王宏英正在田里采摘菱角。她说,今年6月份,她就到基地打工,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在村里,像王宏英这样的人有十几名,对于他们来说,菱角丰收还给他们提供了不错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