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迹可疑
【拼音】: xíng jì kě yí
【解释】: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
【举例造句】: 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 ★鲁迅《两地书》
【近义词】: 行迹可疑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举动和神色。
典故
举止和神色令人怀疑。《清史稿.王茂荫传》:“各处捕获难民,指为形迹可疑,严讯楚毒。”《文明小史》一五回:“看见有形迹可疑的,以及箱笼斤两重大的,都要叫本人打开给他查验。”鲁迅《两地书》一一:“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3]
【成语】: 行迹可疑
【拼音】: xíng jì kě yí
【解释】: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举例造句】: 赵秉钧一看有“严拿惩办”的字样,随即下令,遇有谈论国事,鼓吹立宪而行迹可疑的陌生人,先逮捕了再说。 ★高阳《慈禧全传》一○一
【拼音代码】: xjky
【成语】: 形迹可疑
【拼音】: xíng jì kě yí
【解释】: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
猜疑、猜忌、疑心、疑惑、质疑、思疑
疑窦顿生
疑虑重重
镜花水月
疑惑不解
大惑不解
莫名其妙
云山雾罩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识庐山真面目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真真假假难分辨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