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阿来观后感

2025-04-26 21:48: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今天阿来老师讲乡愁,我怎能错过这个机会。阿来说他小时候,还在文革时期,村里常把一部分六七十岁的老人拉出来批斗一番,对他们缺乏应有的尊重;还有一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就是村里来了地质队,他看到了地图上的地方,也知道了自己村子的渺小。于是他决定离开这个村子,后来他离开村子,做了推土机手。两年后又遇到恢复高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后来分配到一个不如老家的村子。他喜欢走遍许多村庄,觉得它们和自己的村子一样有一座水磨坊和一所学堂,几年后写了《尘埃落定》,也把它看作自己对当年逃离故乡所表达的歉意,从而达成了与故乡的和解。
  听了这个叛逆、逃离、和解的故事,我再梳理一下我和故乡的关系吧。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开着小卖部,爸爸去过很地方批发、出售货物,后来小卖铺黄了。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县城、西城、沙桥去赶集。我后来一直喜欢去各处逛,直到三十多岁的现在。幼年的我很瘦小,在地里帮着大人干农活时常被告知:“好好上学吧,以后别干这种受大累的活儿了。”我在初中毕业时是很紧张的,如果考不上高中就会退学种地了。当时县一中的升学率还是挺高的,上大学我并不意外。因为对部分同学、老师不太满意,也感觉自己不够man,我高中毕业后去了黑龙江读大学。在那里我感觉专业课压力很大,再加上入学时心情就不好,大病一场,吓了半死。因为需要长期服药,我工作后又回到了沧州,心里也挺知足的。这里有家人、亲戚、同学帮助,也不用担心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只是病情反复,工作不稳定。我和家乡是一种落叶归根的关系,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年人,像一个将要落山的太阳。
  高中时我觉得县城挺破的,要远离它,现在在县城里转转觉得发展挺快的。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想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都会好起来的。那时,我也会与家乡达成一种默契,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不再像大学时那样欲言又止,我可以说”我是建设者”,”我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