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金融对“风险准备金”的不同定义。
说实话,风险准备金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起码在金融领域,不同的金融产品对风险准备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定义。
其实说到底,风险准备金中,准备是重中之重,建立防止风险爆发的危机意识,要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或者不确定因素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就是防控风险的最后一道抓手。
二、P2P的风险准备金尚无设立标准。
不管是禁止设立也好,允许设立也罢。我们先要从P2P的交易模式入手,看看设立风险准备金合理不合理。
情况一:平台自己出的
平台自己出的风险准备金,就是平台已自身自有资金放在一个账户里,防止风险的发生。如果借款人出现大面积风险导致投资人体现困难,平台会拿出这笔钱来优先兑付投资人,回头再找借款人算账。这倒是挺像“期货行业风险准备金”,维护正常的运转。
但是,关键问题来了,平台自己出钱就等同于给借款人交了“保费”。政策已经定性平台为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从这一点上讲,你拿钱出来,说他不还我替你还,就是典型的信用担保。所以,平台出资风险准备金,是不符合政策规定的。
情况二:投资人出资
我们假设平台将投资人的本金、利息按照“存款准备金”那样去计提留存。投资人投资100块钱,借款人只用到90块,那10块留着防止风险爆发兑付和投资人提现。
这样也不行,因为P2P属于直接融资,在投资融资过程中,不能存在资金的留存。如果计提投资人10块钱,那么这个钱是不是在平台账户上留下来了。就算是平台专门设立的风险准备金账户,也算是平台对投资人的资金沉淀,这是一个资金池的概念。而且,如果是计提投资人资金的话,也会造成债权错配的情况。
情况三:借款人出资
风险准备金由借款人出资,借款人借钱100万,出资10万的风险准备金。换句话说,还是等于借款人只是借走了90万。
如果借款人在还款过程中产生逾期,那我们如何去找借款人来增加保证金的金额呢?他连利息有可能都到期不还款了,怎么才能给你保证金呢?
如果我们从借款开始就让借款人接受这个“保证金另外出资”的条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风险,也合法合规,那么由借款人出资的这笔保证经落地账户放在哪里呢?
还有一个问题,不管风险准备金由谁出,如何去使用?
三、风险准备金是投资人最后一道心理安慰
此次风险准备金事件发酵的原因,从更生层次意义上看是“去刚性兑付”的风声。有消息称,今年监管部门还要统一管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计划”业务,让银行理财、信托资管计划、公募、私募、保险资管计划去刚兑。
在金融知识普遍缺失的今天,很多投资人并不了解金融的实际内容,觉得金融就是赚钱,这没错。但是金融同样也能带来血本无归。
在信息缺失,信用缺失的今天,投资人需要“风险准备金”的有效保护,也需要一个有保障的软着陆。虽然,风险准备金无法覆盖大面积的风险,但是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讲,也是他们心里最后一道安慰。
关于保证金如何设立监管部门还没有给出定论。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它一定会存在于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给投资人带来更多的自信,也能使整个行业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