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是公用的筷子盒勺子,即大家用来夹菜的筷子, 放在盘上, 大家拿来用,不过不能放到口里, 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私筷是大家各自的筷子,且现在都提倡聚餐用公筷 餐具要消毒。
公筷,是专用于夹菜的筷子。不用于吃饭。为了方便夹菜。很多人误以为使用公筷,是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
比如一家三口中,有人有幽门螺杆菌,那么,并非每人都要用,才能切断传染,而是只要患者使用,即可切断传染。所以,使用公筷,并不是防范他人的表现,而是保护他人的表现。
公勺公筷推广
饮食服务行业应积极推行分餐制,然而在没有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对分餐制的推行和监管还是有难度的。
一方面,酒楼要主动树立分餐意识,为客人配备公勺公筷,另一方面,客人也要对餐饮业的分餐制进行督促,主动要求分餐。
分餐形式中,厨师分餐、服务员分餐在具备经济实力的大型餐厅较易推广,但对广大中小餐厅来说,这两种方式会增加餐具、人员等成本。提供公筷公勺,是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可以接受且切实可行的方式,应大力推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筷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聚餐、举行家宴是最多最常见的度假方式之一。但遗憾的是,许多疾病是经消化道传染的,筷子在每个人的口中和菜肴中进进出出,会使疾病得以传播。谁也不愿意在欢乐的聚餐宴会后染上疾病,所以,提倡分餐制是保持健康身体的措施。最简单可行的就是在餐桌上准备公筷公勺,避免个人的筷子和勺进入大家的菜肴中。下面我们看看一些名人是怎样倡导分餐制的。
1、全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教授曾在《幽门螺杆菌危害健康,分餐制应成时尚》一文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优良传统,但毋庸讳言也有许多陋习。现在随地吐痰已被列为不文明行为,白领人士已经不会当街吐痰了。公餐制也已经到了应该改的时候了。如今许多高尚人士都讲究时尚,分餐制便是很值得提倡的时尚啊。分餐或许麻烦一些,至少用公筷总可以吧。”(摘自《健康世界》2004年第2-3期合刊)
2、全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万承奎在《健康长寿的五把钥匙》一文中指出,不少人到饭店用餐,不仅从不分餐,有人还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给别人夹菜。在家中都喜欢吃团圆饭,绝大部分人都不分餐,这样容易染上各种胃肠道传染病。……在饭店和家中进食均应分餐,固定个人餐具或用公勺,公筷等。……我国传统的吃饭方式是很不卫生的,必须要分餐。摘自《精品健康导刊》2005年7月12日
3、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健康在你手中——分餐制,好事多磨》一文中指出,“外国人说中国人吃饭就像是在‘接吻’,一般接吻一对一,会餐制的‘接吻’是一对十,所以传染疾病的可能性就很高。有鉴于此,提倡实行分餐制为上策,用公筷公勺为中策,会餐制的就餐习惯应改掉。”(摘自《精品健康导刊》2005年5月24日)
4、原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二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宣传分餐制,并且身体力行,走到哪里就把分餐制带到哪里。他说在位时经常需要接待外宾。主人为表现热情好客,经常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客人千方百计阻拦,而主人却始终未悟出个中奥妙,还以为是客人客气,于是更加殷勤地给客人夹菜。有一位日本朋友曾对他说:“吃中国的美味佳肴是享受,但我最怕中国朋友的筷子。”(摘自《大众健康》2003年第10期)
5、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吴英恺院士喜欢分餐制,安安静静地吃。(摘自《93岁院士吴英恺访谈》)
6、分餐制没破坏传统待客之道,国民党主席连战入住北京饭店,为保证卫生,午宴采用了分餐制。…..听服务员说,连战夫妇吃得很开心。他们一行64人都好像吃得很开心。(摘自《金陵晚报》2005年4月29日)
7、聚餐的四种形式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出了一个讲座,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金教授在讲座中评说了目前聚餐的四种形式,现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1.混餐制,又称合餐制,这种聚餐方式文明程度和卫生程度都有问题,筷子在每个人的口中和菜肴中进进出出,会使疾病得以传播,如招待来自西方文明国家的朋友特别不合适;2.分餐制,也就是中餐西吃,文明卫生又节约,现在的国宴都已采用分餐制;3.自助餐,大型活动自助餐是首选,文明,卫生,自由,值得倡导;4.公筷制,是混餐制的一种改良,适合家宴。方法是:先用公筷(或公勺)夹取所想要得菜肴放入自己的碗中或碟中,然后把公筷放回原处,再用自己的筷子夹取刚才放入自己碗中的菜肴慢慢品尝。但要注意,公筷的标志要明显,以便于区别。先用公筷夹取所想要得菜肴放入自己的碗中或碟中,然后把公筷放回原处,再用自己的筷子夹取刚才放入自己碗中的菜肴慢慢品尝。
我摘录了以上内容,目的是宣传分餐制,倡导分餐制。
共同就餐时公用的用于给自己和他人夹菜舀汤的筷子和勺子。也叫“公筷”“公勺”。
体现了现代饮食卫生 干净 防止交叉感染的特点
公筷公勺是什么意思?公筷公勺可阻断病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