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04-27 04:49: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观沧海抒发了作者意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气势宏伟、雄心壮志,一览天下、豪迈自信、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

一、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一句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励志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气势宏伟、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峙。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气势宏伟雄心壮志的胸怀和感情。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茫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虽然是景物描写,但是作者以景衬情实际上体现出诗人内心是雄心壮志的。

三、一览天下、豪迈自尽的思想感情。“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是细细体会景物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我们就知道作者所描绘的“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的壮观景象。作者的内心积极无比,自信无比,感觉自己就是那丰茂的草和涌起的洪波,定会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功绩。

四、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态度,作者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向大海一样容纳万物,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回答2: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作者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扩展资料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