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中文名称: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近义词: 委曲求全
意思: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成语资料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词语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字词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成语示例
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成语典故
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楚王
原文
及楚,楚子①享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
,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 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
注释
1、楚子︰楚王。因楚国国王受封子爵,故称楚子。
2 、 及楚:指重耳投奔楚国。
3 、享:招待
4、若:如果。
5、何以报:用什么来报答。
6、不谷:国君自称。
7、子女:男女仆人。
8、齿:象牙。
9、革:兽皮。
10、余:剩余。
11、以君之灵:托您的福。
12、舍:一舍是三十里。
13、获命:得到您的原谅。
14、鞭弭鞭子和弓。
15、属:带着。
16、周旋:应付。此指交战。
故事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
[反义] 针锋相对 锋芒毕露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人或集团变坏。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①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②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哩!
[英译] give one a wide berth
答案是【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_金山词霸
【拼 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 释】: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示 例】:
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 &^^&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哩!
退避三舍,45公里即为90里,30里为一舍,即为三舍
退壁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