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连续5年占GDP比例超4%是真的吗?

2025-02-23 23:28: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预算内教育经费指标是与国际接轨的统计口径;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一直很低,且低于世界同类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水平;应切实提高我国教育投入比例,尽早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该问题被再次提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教育财政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投入问题的高度关注及政府对于提高教育投入的决心。考虑到当前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超过5%,发展中国家超过4%,及我国已经是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实际,本文在分析我国教育财政投入比例的基础上,与世界上中低收入国家进行比较,确定我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水平,对制定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财政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学校教育经费,校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其外延小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根据上述内涵,我国与国际统计口径相对应的指标应该是“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我国能与国际同口径比较的指标应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自1991年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5%左右徘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大多在2%左右变化。从1995年到2005年,由于在1995年国家新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的要求,从法律上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经费的财政来源,之后十年的教育财政经费和预算内教育财政经费占GDP的比例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但长期来看,这两个比例的增长速度仍然相当缓慢,从未达到3.5%。2006年是2.82%近两年才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