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制度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赵匡胤坐稳皇帝位后,就开始和赵普研究如何稳固皇权,避免宋朝变成五代之后的第六代了。
宋太祖主要吸取了唐朝和五代的历史教训,首要采取了如下措施防范武将造反:
一、花钱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买下来,就是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换上一些资历较浅的年轻将领执掌禁军,并且改行禁军三衙体制,即将原先一个将领的权力分给三个人。
二、给禁军挑选全国最强悍的士兵,即所谓弱枝强干,加强中央的战斗力。
三、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经常变更禁军的主将,从而防止兵将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共同犯上作乱。
四、禁军分驻都城和外地,兵力各占一半,互相牵制。其他州县的兵力,也是遵循互相牵制。
这些措施,确实卓有成效,成功防范了武将造反,但是有利就有弊,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也被大幅度削弱了。因此北宋在与外敌契丹、西夏、金的对抗中,往往处于下风。
宋太祖还努力防止出现藩镇割据,采取了赵普提出的以下方针: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一、节度使驻地之外的州郡划归中央直接管辖,中央派遣文官担任这些州郡的长官,不再听命于藩镇。并添置通判负责监视知州、知府。回收藩镇司法权,恢复县尉执掌县司法治安的权力。
二、各州所收赋税,除了留下最必要的开支,一律送到京师,不得私自占留。
三、将藩镇精兵选入中央禁军,藩镇自知在军事上无法与中央抗衡。
四、最彻底的一招:撤销了王彦超等藩镇。
宋太祖、赵普君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洞察力和智慧,使北宋能够彻底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问题。
宋太祖还细分了宰相之权,防止了出现权臣。
相权先一分为二,分为中书、枢密院,一文一武,号称“二府”。
中书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为副相。
枢密院主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另设枢密副使为副长官。
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都可能不止一人。
此外还设三司使总理全国财政。
所以,前朝的宰相一个人的权力,到了北宋就由五个甚至十个人分别负责了。这样还怎么可能出现权臣?
所以,从北宋到南宋,没有发生任何大的内乱,确保了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寿命。
作者本人声明:该文章独家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