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声较好的宦官有哪些

2025-04-30 04:02:5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中国三个朝代的宦官干政是非常厉害的,东汉、唐朝和明朝,明朝有名的大宦官可以说都是声名狼藉,无恶不作的形象深入人心,像刘瑾,王振以及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但宦官集团里面也不是没有好人的,如永乐帝时期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杰出宦官的代表。明朝万历时期,还有一个宦官叫做陈炬,他的权势也可以说是跟魏忠贤达到了同一水平,但他的名声是非常好的。

陈炬在嘉靖26年被征选入宫,开始只是司礼监秉笔大厅太监高忠门下的一个小跟班。三年之后,蒙古俺答汗部开始侵扰京师,高忠全副武装率领将士奋勇保卫京师,陈炬把师傅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心里。万历26年,久经磨练的陈炬得到万历皇帝的信任,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掌管了东厂这一特务机构。作为皇帝私人特务机构的老大,自然少不了达官贵族的巴结。有的人想要陈炬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以便升官发财,有的人则想借机打击政敌,都对陈炬曲意逢迎。但都遭到陈炬拒绝,他坚持他的原则,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并没有利用自己的手中职权,擅权植党,干一些没良心的事情。

万历3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私自发了些小传单到达官贵人的门前。说后宫中的郑贵人联合一些不法大臣,想要废掉太子。万历皇帝得知消息后大怒,非要查个水落石出。万历皇帝命令陈炬和锦衣卫查办此事。整个朝堂人心惶惶,很多人害怕成为了此次打击的牺牲品,也有很多人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干掉自己的政敌,如当时的首辅就希望干掉他强劲的竞争对手次辅。陈炬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也不想被大臣当枪使,最终他将此案查了个水落石出,查出一个街头无赖干了此事,保全了大臣,避免了大臣之间的相互恶斗。

万历33年,陈炬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不但掌管的东厂,而且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手握全国最高的监察大权。但他始终没有滥用职权,并且多次告诫万历皇帝要做一个英明的皇帝。两年后陈炬去世,它并没有如普通人享受盛大的葬礼,而是像僧人一样用立棺而葬。出殡那天,文武大臣为他扶灵,数万人自发为其哀悼,整个街上水泄不通。

回答2:

明朝名声不错的宦官还是有几个的
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明宪宗时期的怀恩(保护并辅佐孝宗登基),明思宗时期王承恩(和崇祯一起自杀)。
还有几个争议很大,因为历史是士大夫书写的,所以在正史里绝对是遗臭万年的太监,其实看看他们的作为除了和士大夫们不对付,对老百姓还算可以比如王振(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皇帝被抓,随军的士大夫和勋贵世家几乎死伤殆尽,如果明英宗没有被抓而是逃回北京,那么王振很可能成为千古名宦,正是王振一次性帮皇帝解决了士大夫与勋贵掌权的局面),之后还有刘瑾、魏忠贤。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太监专政的本质是士大夫与皇帝争权,为了不让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们把持朝政,皇帝不得不放出太监这条恶犬成立东厂(西厂只存在于宪宗朝,内厂应该是武宗朝专有),太监执行的是皇帝的意志,所有被认为十恶不赦的权监,几乎皇帝一句话就能要了他们的命,这说明明朝的太监对朝廷的控制远远达不到唐朝的程度,它真的只是皇权的延伸。(明朝为了避免外戚干政,纳妃的标准都非常严格,很多都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孩或者是勋贵世家的女孩,可见明朝的皇帝目标很明确,不能出现强权外戚)。
锦衣卫这个机构作为皇帝的爪牙,在外人看来太监得势的时候会被太监被驱驰,其实内在远没有那么简单,皇帝设立东厂就是为了防止锦衣卫独大,他们属于并行机构,听命的只有皇帝。太监能兼管锦衣卫也是皇帝授权。

回答3:

汪直,广西大藤峡瑶族人,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回答4:

郑和就不用说了。张永,功过参半。又是八虎之一。有恶行。但又干掉了八虎之首的太监刘瑾。还为王守仁说过好话,辩护过。参与过,捉拿奸臣江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