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平城,崇祯帝眼见大势已去,留下了万言罪己诏后自尽于景山,大明王朝至此终结,被大顺王朝取代。而此时占据山海关的吴三桂正处在进退两难之地,关外多尔衮的八旗铁骑在虎视眈眈,而新成立的大顺政权也正准备讨伐自己,何去何从尚在摇摆之中。
此时的吴三桂在心里面更倾向于大顺政权,因为同属汉人,所以对汉族的政权归属感更强一些。而此时的统治者李自成也希望能招抚吴三桂,双方情投意合,所以接下来的谈判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吴三桂也清点兵马粮草准备接受招抚。
可是接下来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义军首领们的很多做法让吴三桂非常不满,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红颜。作为农民起义军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在取得政权以后仍然对豪门富户有很强的仇视感,不断的抄家,掠夺,和迫害,搞得京城人心惶惶,很多中小地主被害得家破人亡,被迫逃离北京,而吴三桂的父亲也在抄家之列。
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看到眼前景象,更是愤怒和迷茫,这样的政权前途何在?中国自古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中小地主是国家的根基,国家的钱粮赋税皆仰仗于此,如此自毁根基的荒唐做法简直是自掘坟墓。
所以吴三桂在万般无奈且前途无路的情况下才选择投靠满清。为满清攻城掠地,但是心里面对满清政权的归属感本就不高,而且满清统治者对汉族降将同样是疑心重重,双方互相猜忌却又心照不宣的相互利用,等到天下大定之后也就是彼此矛盾爆发之时。
所以吴三桂之后的反清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成王败寇,是非对错也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
吴三桂手下有着不少的反清义士,这些人不服朱国治的管理还杀了他,而这消息让康熙知道后,康熙就办了件蠢事,他竟然一怒之下就把吴应熊给杀了,如果康熙没有杀吴应熊,而是让吴三桂自己来处理这事给朝廷一个交代,可能吴三桂自己就把手下这群家伙给处理了,但是康熙这一冲动,直接让吴三桂在被悲痛之中不得不反了。
因为云南易守难攻。吴三桂在云南是易守难攻的,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因此他有实力反明又反清,并且有实力想当皇帝。
他的一系列做法,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