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瓦剌曾经盛极一时,怎么可能看得上倭寇那三瓜两枣的兵力,纯粹不在一个档次上,瓦剌联合谁都不可能联合明朝。
瓦剌部族的崛起其实是依靠大明朝才逐渐称雄北方草原的,当时明朝为了牵制离明朝更近的鞑靼部,就赐予瓦剌汉人官职,令其统率草原诸部,与大明建立“朝贡”关系。
瓦剌、鞑靼和兀良哈其实都是蒙古族黄金家族的后裔,明朝时期,这三大部族在草原上叱咤风云多年,各有所长,同时也给明朝带来了不小的边境压力。
朱棣还没造反的时候,在北平当燕王时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付鞑靼部,他的兄弟宁王朱权在辽东地区建立十三个卫所,主要工作就是为了压制兀良哈部族,后来朱权手下的“朵颜三卫”就是兀良哈部族的前身。
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日益强大,甚至一度形成了蒙古草原北部的帝国,他与鞑靼部相互融合,又相互的制约,这一点对明朝来说压力很大,从某种角度来说,朱棣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主要就是针对瓦剌、鞑靼部队明朝的军事压力。
鼎盛时期的瓦剌联合谁都可能,就不可能去联合倭寇来夹击明朝。倭寇本就是一群流浪明朝沿海的日本海盗而已,人数最多不过千人,武器、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中等军事集团的效果,瓦剌不可能看得上哪点兵力。
就算瓦剌需要倭寇在南方牵制大明的军力,指望倭寇那点人手,不够当地民团打的,这样的联盟对瓦剌来说完全是一种笑话和侮辱。
就算瓦剌联合整个日本,无论是在日本哪个时期,这样的联盟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是日本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其实是南北分裂状态,国家本来就不统一,自己都打成了一锅粥,哪还有心思入侵明朝呢,至于那些为患沿海的倭寇,就是一群浪人武士没有出路,结伴出来当海盗,打打劫而已。
本质上讲,瓦剌和倭寇的都一样,在政治上对明朝政权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既不想要明朝的江山,也不想要明朝的官职,其战争的终极目的是抢一票,过日子,说小点就是要点过年钱,无非是瓦剌玩得大,倭寇小打小闹。
大盗看不上小贼,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瓦剌看不上倭寇那点出息,倭寇也高攀不上瓦剌的强大,但是无论是大盗的瓦剌,还是小贼的倭寇,在大明王朝面前都是小兄弟,伸伸手就打上几耳光,打了几耳光,这两小兄弟就得老实十几年。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瓦剌与日本相隔太远,一个在今天蒙古国以西的地方,与日本岛国相隔四个国家,鞑靼、兀良哈、明朝和朝鲜。要让两个异族人进行政治、军事联盟,交往一次就跟唐僧取经一样困难,就为打个劫,没那个必要。
其实,根源上的瓦剌与倭寇不联盟在于他们双方对明朝完全没有政治的需求,也就没有联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