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民习惯怎样出行?

2025-05-01 14:25:0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国古代的旅行与出游,按照出游人的阶层不同,可以分为帝王、官宦、士人、商人、僧人等等。各个阶层的出行工具又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人力为主的轿子、步辇,以风力、水力为主的舟船,以畜力为主的牛车、马车,还有直接以坐骑脚力为主的骑马、骑驴。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旅游的各种出行工具吧!
车行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原人主要以马挽车,很少直接骑乘。西汉宫廷中已经出现牛车了。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玄学清谈的兴起,乘牛车出行已成为名士风度的重要标志。唐代对牛车装饰有明确的等级规制。宋代,从达官到平民都喜好坐牛车出行。
牛车听起来虽然不够神气,速度也较马车缓慢,但牛的负重较大,车厢可以造得宽敞些,行车也平稳,坐起来反倒比马车更舒适。北宋首都开封城里面,来来往往的多是独牛拉的厢车,足可容纳六人,还能供租赁,可算是中国最早的“出租车”。
骑行
古人旅行有“一骑白马走天下”的逍遥,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的沧桑。其实,中国古人骑马出游的历史远远不及乘车悠久。中原人骑马,大约是战国后期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学来的。
到了唐代,随着胡服的流行和社会观念的开化,骑马出行的风气才兴盛起来。于是,骑马变成了当时流行的出行方式。宋代以后,骑驴出行作为一种专门的交通方式,在民间非常普遍。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中“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说明驴在宋代是极为常见的代步工具。
舟行
舟船借助自然界的水流、风力,不仅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捷,还有饱览风光、免受车马劳顿的便利。到了唐代,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乘船沿长江水路游三峡,过当涂,下扬州的。
到了宋代,造船工艺愈发精湛。不仅能建造长达百米,载有百余名水手的“神舟”,远渡东海出使朝鲜,还能建造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游船画舫,供达官贵人们泛舟西湖,游览观光。南宋临安(今杭州)的西湖游船成为当时的流行风尚,一时间岸上人如潮,湖上舟似梭。
轿行
“轿子”是宋代才出现的叫法,在唐代一般称“辇”或“步舆”。步舆,在唐朝是极尊贵的,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乘坐,但是皇帝也不能滥用步舆,否则有劳民伤财之嫌。
北宋经济繁荣,享乐之风盛行,朝廷对于乘轿的禁令也渐渐放松。北宋后期,首都开封城里还有专门出租轿子的店铺,按照路途远近,价格从几十到几百文不等。南宋迁都杭州之后,由于都城地面湿滑,不便骑马,朝廷于是正式将乘轿合法化,允许官员乘轿上朝,民间也流行起了新娘出嫁乘花轿的习俗。
下面,又到了我考考大家的时间啦!我国古代乘船出行,可以在船上吟诗作对,烹茶煮酒,也是旅游中的风雅之事。春江涨绿,两岸群山翻滚如波涛,伫立船头,许多诗人在船上创作出精彩的游行诗歌。请问以下诗歌图片中,哪一组与乘船出游没有关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回答2:

说到古人的出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几个轿夫扛着一顶轿子在小路上行走、数匹白马拉着一辆大车在大街上穿行,或者一叶扁舟从轻风微拂的水面轻轻划过的图景,这些联想大抵反映了我国古代交通的真实面貌。
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除了安步当车以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轿、船以及马、驴等牲畜。比如车,到商代,造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马开始直接用于骑乘,不再仅仅作为驾车的工具,这对提高人们的行进速度有着重要意义。此后的两千年,陆上交通工具就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