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利用“冰窖”把冰储存到夏天的。
冰窖是古时人们常用以储冰避暑的窖穴,随着科学的发展,冰箱、空调取代了天然冰的功能,冰窖、天然冰便逐渐消失了。早年天然冰给人带来的清凉世界已经变为历史了。
老北京时冰窖分为两种,一为官办冰窖,一为民办冰窖。二者加起来,得有数十座。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皆为挖掘土坑,窖穴贮冰。
官办冰窖,又分两类,一类是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一类是为官衙或王府服务的吏用冰窖。现如今,民办冰窖早已无处可寻了,官办冰窖至少还有3处尚完好保存着,一在紫禁城内;一在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街雪池胡同,号称雪池冰窖;一在北海公园东夹道恭俭胡同五巷五号,号称恭俭冰窖。
扩展资料:
现代冰窖
如今,古代冰窖遗存很少了。但还有许多以冰窖命名的地名,可供人们访古怀旧。雪池胡同即雪池冰窖所在地;冰窖口胡同,在德胜门外,在其北部尚有冰窖后巷(又称冰窖后身);冰洁胡同,在阜成门北顺城街,原称冰窖胡同,1965年改今名。
冰窖厂胡同,在正阳门外三里河,今为冰窖厂小学所在地。在北海公园北门外,也有冰窖胡同,该处的冰窖是土窖,20世纪50年代初尚可存冰。在今中关村一带有冰窖;海淀镇也有冰窖胡同,20世纪末,这条小巷才被中关村西区所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窖
古代人是通过冰窖藏冰把冰储存到夏天的。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老北京时冰窖分为两种,一为官办冰窖,一为民办冰窖。二者加起来,得有数十座。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皆为挖掘土坑,窖穴贮冰。官办冰窖,又分两类,一类是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一类是为官衙或王府服务的吏用冰窖。
现如今,民办冰窖早已无处可寻了,官办冰窖至少还有3处尚完好保存着,一在紫禁城内;一在北海公园东门陟山门街雪池胡同,号称雪池冰窖;一在北海公园东夹道恭俭胡同五巷五号,号称恭俭冰窖。
扩展资料:
古代冰箱:
1、青铜冰鉴是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由铜鉴和铜缶组合而成。
鉴为方体,像一个方口的大盆,腹深,平底,四个足,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即依靠装在鉴内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饮用的温酒,可谓一举两得。
2、清代宫廷已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当时称作“冰桶”或“洋桶”。
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使用时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
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由于木质冰箱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仅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人没有空调 他们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避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冰窖
制造冷饮,必须先有制冰设备,在古代当然无法做到。但是,他们却很早就懂得了
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方法,也就可以用冰来制造冷饮了。《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是说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时,主持斩冰之事。而要窖藏夏天冰块,需要量的三倍才够用,因为其中的三分之二会在凌阴中融化。《诗经·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周历的二月和三月,“凌阴”是指山阴处的藏冰地窖。此诗说的是古代陕西这个苦寒之地的凿冰藏冰的时间。
自周代起,后来的各个王朝,都设专门的官吏管理冰政。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采冰的事,由皇帝亲近的侍臣“中涓”负责,当时采冰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
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来使用。皇帝以赐冰给大臣表示一种特别的宠信:“六月夏季,正当伏日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宋·吴自牧《梦梁录》);“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
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这种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于室内降温;二是用来冰凉食品,因此就有了冷饮。
在宋人所写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沙糖绿豆、漉梨汁、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
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汁的周围,使其降温。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汁,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木莲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种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
古人制冰的方法,在北京市,一直延续到1981年冬天。
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商品了。
今人有幸见过古人是怎样制冰的,这种制冰的方法,在北京市,一直延续到1981年冬天。
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