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美国的药典中明确强调:所有多剂量或多次使用的注射剂必须添加抑菌剂。我国出版的2015年药典中同样建议“添加适宜的抑菌剂”。
目前,国内、国外的生长激素水针剂,都按照药典的要求,添加了0.25%-0.3%的一种或者两种抑菌成分(国内生长激素水剂的苯酚含量控制在0.25%),来保证药品免受微生物污染,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其他需要多次注射的蛋白类药物,如胰岛素中同样也添加了适量的抑菌剂。
我家孩子16年开始打海之元生长激素,到现在长了25厘米, 目前没有什么副作用
听说那个有副作用
目前,蛋白质药物可大致分为五类,即激素类、细胞调节因子类、胶原蛋白类、血浆蛋白类和蛋白酶抑制剂。以上五类药物中,通常需要多次注射的药物有激素类和细胞调节因子类,而需要根据体重调节剂量的药物仅有激素类一种。重组生长激素的使用受到体重、性发育、疗效、血清IGF-1等等因素影响,因此剂量因人而异,一般市面上销售的生长激素包装规格仅是有限的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使用固定剂量规格的生长激素单次注射极有可能造成药物用量不够或注射后浪费剩余药物,因此,生长激素需要多次注射。
有研究表明,注射液配置后4小时污染率接近0,7小时污染率超过了18%,因此,无菌操作的规范是:1、注射液应现配现用,4小时内必须用完;2、未添加抑菌剂的药物多次使用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不能多次使用。这就是说,多次使用的药物必须添加抑菌剂。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骨龄和实际年龄是相符的,上下浮动不超过 1 岁。而在疾病状态下,骨龄与实际年龄往往不一致。
像早发育或者青春期快进展的孩子,他们的骨龄常常比实际年龄大。这种骨龄提前是由于青春期提前启动,性激素分泌增加引发的。由于性激素有明显的促进骨骺闭合的作用,就会表现为骨龄偏大,假如没有及时治疗,等到骨骺闭合了,孩子的生长潜能也就消失了,以后的身高发育肯定会受影响。
而骨龄落后的孩子常常因为缺乏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低下、软骨发育不全等等疾病而导致身高增长缓慢,虽然理论上说由于骨龄较小,实际生长空间应该大于相应年龄,但由于存在生长异常,每年的实际生长幅度会小于正常儿童,后期生长空间有限,而家长还在等待孩子晚长,最终会耽误孩子成年身高。
同样身高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生长潜力。比如同是年龄 10 岁、个子相同的孩子,骨龄 12 岁的孩子只能再长 3~4 年,骨骺就闭合了,而骨龄 10 岁的孩子还可能长 5~6 年,最后的身高就不相同了,所以一定要定期监测骨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