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按理说是从明朝发扬光大,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起开始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而且在时候想要考取很好的功名真的是特别难的,在当时虽然有许多的才子,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低,但是想要得到功名,首先就是通过考官。
有的考官想让你过,你就可以通过,有的考官看你不顺眼,就是不让你通过,那么你的试卷就是白费了。很奇葩的有,有的考官,在评判试卷时,也是要看颜值的。历史上就有过这个例子,山西士子郭翀由于才华出众,被考官定为状元,郭翀虽有才华,但是其貌不扬,在殿试中朱元璋见了郭翀的长相,觉得状元长成这样有损我大明的国威,恰巧第二名的吴伯宗相貌堂堂,是个典型的“帅哥”,朱元璋大喜,当即钦点吴伯宗为状元。
有的甚至还要“拼爹”,魏晋以后想要考取功名就要通过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的人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这在当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所谓的“拼爹”
总之,看过古装电视剧的都应该知道,只要涉及考取功名的,那么就存在徇私舞弊,导致许多有才能的才子不能考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功名从而导致落榜。
没有都落榜吧,很多同样是大才子的人考中当了官步步高升才情用在当官上去了而已。落榜的不得志才会把才情倾注在搞文化创作上。
有时候官场腐败,加上这些大才子们又比较傲气,肯定不会巴结考官,所以自然会落榜。
科考一共分两项,一项是考明经,就是四书五经等的背诵;另一项是考进士,内容基本是一篇文章(或诗词)定终身。而古人落榜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
并不是都落榜了,也有很多的大才子高中了的,而且古代科举并不是只考试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