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是发展于晚清时期,这两个派别都是想要通过一些改良和变法来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政府。但是面对国内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国外势力的打击,最终都没有实现拯救中国的想法。
按常理来讲,这两个派系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想法,所以应该相互帮扶,相互支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实施变法时遭到了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恭亲王的强烈反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洋务派和维新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不同的。洋务派代表的是封建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维新派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 这两个派别变法的主张是不同的。洋务派只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进行制度改革,走西方的君主立宪的道路。
3. 这两个派别所代表的政治阵营不同。洋务派代表的是以慈禧为首的封建大官僚,是实权派,而维新派代表的是以光绪皇帝为首的无权派,只是空有一腔抱负。就实力而言,洋务派的成员显然不会把维新派放在眼里。
4. 洋务派的一些人物在经历过洋务运动之后,了解了当时中国落后腐朽的现实状况,对改变清政府的现状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他们才会站在反对维新派的这一面。
总的来讲,洋务派与维新派除了观点不同以外,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政治阵营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两者很难做到互相支持。
一方面是所处的阶级不同,洋务派大多支持者是在位当政的官员,经验丰富,做派更保守,而且是既得利益者,希望改革的同时维护自身利益。而维新派多数是有理论但是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的空想主义青年。他们则想要打破当时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因为洋务派主要是想要改革器物,并不准备动制度,而维新派则是推行立宪制度。
两个党派的立场不一样,当然互相之间看不惯了,一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另一个则是相反的。
因为两家的变革思想不一样,洋务派是只改变器物,维新派是希望从文化到器物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