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了算”、“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这是我想做的,请不要干涉”,这种自主性的需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自己”,虽然这种状态不那么容易获得,在很多情况下,人得委屈自己。无可否认,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人的自主性冲突(个体需要与他人或社会要求之间)会反复发生,所以人普遍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几乎没有人不渴望坚持自己。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顺从谦虚,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他必然会在某一方面非常坚持自己,坚持到没有人可以松动它,坚持到周围人觉得他太固执了。
每个人都要去创造自我空间,要给予自己这种的权力,并努力去维护这个空间,否则,在这个不自由的社会中如何轻松地生活?每一次自主性需要的受挫,都会激起愤怒的情绪,累积的愤怒如果被压抑之后,又会转化为焦虑或抑郁的心境以及各种心身症状。
在亲子教育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性与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是经常发生的情况。一个强势又自我中心的抚养者会在很多情况下粗暴干涉孩子的自我表达,他们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听话、合作、孝顺的“好孩子”。好孩子习惯性的压抑自己,羞于表达真实的情感与需要,是习惯于委屈自己的类型。相反,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往往一个特别敢于坚持自己的人。
那些在很多时候自我委屈的人,也许在某些情况下又特别固执己见。兴趣爱好、独处、做一些自我滋养的事情(旅行、运动等)、坚持自己的某项要求.......均是一种建设性的自我表达。当一个人健康的自主性需求被充分地尊重和满足之后,他何必要显得那么固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