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大臣上朝,有的跪着有的站着还有的坐着?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存在?
2025-04-24 09:06:4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会出现这种状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朝代的发展,每个朝代的礼仪都会有所改变。另一方面是是因为在不同的朝代,皇帝掌控的权力大小以及他们对大臣们的态度都在改变。这些都在上朝时有所体现,所以才会出现不同朝代大臣上朝需要站着、跪着或是坐着的情况。

在唐代以前,三公九卿是跪坐着上朝的。他们的面前摆放着案几可以两个人一起用。上朝时大臣们先对皇上弯腰行礼,接着官位比较高的大臣分两边而跪坐下来,留出了中间的位置,让需要回答皇上询问的大臣到中间作答。这个时候的大臣手中的权力很大的,皇帝对他们还是比较尊重的。

等到宋朝建立之后,开国皇帝宋太祖改变了上朝的礼仪,所有的大臣都不能坐下,只能站着上朝。因为在唐朝末期,天下大乱,礼仪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前人的教训,重新建立了礼仪,削弱了官员们的权利。大部分权力,包括军权全部归中央所有。皇权被大大加强,大臣们的权利就变少。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上朝礼仪这方面制定的规则更加严格。大臣们觐见皇帝必须要先三拜九叩,在皇帝说完平身之后,才能站起来向皇上禀报事情。跪拜礼在清朝达到了极致。清朝在沿用了明朝的标准的同时,还要求上奏的大臣必须要跪在中间,才能开始禀报,等说完之后,很多年龄较大的官员的腿都要跪得站不起来了。

由此可见,大臣们上朝的礼仪的变化说明了古代政治权力中心的不断转移。官员们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少,上朝规定的礼仪也就越来越严格。

回答2:

古代大臣上朝,会出现有的跪着有的站着还有的坐着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地位的不同从而受到的待遇不同。

回答3:

事实上,关于上朝仪式的改变我们不能用文明的脚步来衡量,正所谓“一朝一制”,制度的变化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首先来看唐朝,唐朝时期大臣上朝一般是和皇帝坐着议事,这和当时的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联系。众所周知,唐朝时佛道儒三教互相影响和渗透,那时的宗教信仰全都笼罩在皇权之下,受此影响上朝仪式也变成了佛家道家很重视的打坐。而经历过唐末乱世建立起来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又是通过“陈桥兵变”才黄袍加身的。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让历史重演,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朝极其重视儒家经典《春秋》,产生了以程颐、程颢兄弟及朱熹为代表的众多儒家代表。程朱理学”作为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结晶,其中朱熹大肆推崇“三纲五常”,讲究“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伦理纲常关系,认为君臣上下有序不应同级议事,因此形成了‘皇帝坐大臣站’的上朝仪式。

等到了明清时期,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将这天下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他把延续了千年的宰相制度给废除了。他不能忍受任何人对皇权的挑战,即便是官员百姓在家中对朝政有些不满,他第二天就能知道,在这样君臣关系紧张的时期,跪拜上朝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后来满清入主中原,他们又一股脑的将明朝的制度全盘接收,同时为了镇压汉人实行了更加苛刻“文字狱”,清朝封建集权的加强也为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埋下了伏笔。

因此,大臣上朝“唐朝坐,宋朝站,清朝跪”,反映的是君臣地位的变化,也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去概括它的进步或退步,要看看背后形成的原因。

回答4:

大臣们上朝方式的不同体现了皇权的一步步变化。比如在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基本上都是天子的兄弟和亲戚,他们本身就是亲属关系,地位也就相对平等,所以他们在一起讨论国事的时候都是坐着的。到了西汉,正式修订了“朝仪”,真正拉开了君臣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