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提出闭关锁国政策,是自保还是自信?

没有闭关锁国中国的历史会有怎样的变化?
2025-02-25 19:41: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首先跟乾隆的盲目自大有关系,在乾隆看来大清国是当时的天国,并且别的国家在乾隆的眼里就是那种未开化的蛮夷一样,所以大清朝也并不需要从这些蛮夷的手中学习到什么先进的知识,所以还不如把国家封闭起来。


其次也跟清朝那个时候的经济形势有关系,要知道清朝那个时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且国内的一切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要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这个体系是不会被轻易打破的。


而且人们在这个体系之下也能够相对生活的很好,但是如果你一旦把国门打开,就有可能会让这个体系陷入到一个崩溃的境地,这种局面对于乾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提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不仅如此,也跟清缅战争的失利有关系,这场战争的结果虽说是以双方签订和平协议收场,但是要知道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是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因为清朝那个时候的火器是远远落后于缅甸的,所以打完仗朝廷内部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觉得要学习这种先进的技术,但是孰不知清朝有一个祖训,就是不能赋予汉人于火器。



然后乾隆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一下,还是决定先把国门锁起来,因为他知道一旦这种学习的思想在国内盛行的话,会对他的统治造成一个极大的威胁,所以他宁愿不学习西方的技术,也要把国门给封锁起来。

回答2:

乾隆皇帝对他来说首要的目的,不是老百姓的生活,不是国力的发展,而是维护他王朝的统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没错,但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统治集团为了保护他的上层建筑,在生产力还没达到突破的情况下,就可以限制现有的经济基础。所以作为一个英明的‘封建君主’,乾隆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果断的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斩断了跟外界的经济联系。
乾隆帝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又曾说“民俗易器,洋商杂处,必致滋事”,还制定各种防范夷人的章程。表面上是乾隆的自大,不屑与外夷通商,所以在经济上‘闭关锁国’,但其真正的目的,就是隔绝外来思想的进入,以免大清国被卷入世界潮流当中,而影响满清王朝的统治。

回答3:

当年乾隆提出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还是因为自信,认为当时的清朝特别强大,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与他国进行交流并学习。

回答4:

在当时,清朝的势力以及影响范围都比较大,所以统治者产生了一种自大的心理,认为自己无所不有。另外在乾隆的眼里,虽然现在自己是强盛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是有变数的。为了防止由于对外交往而带来的危险,乾隆皇帝选择先一步出棋,实行排拒外来势力的锁国政策,以此来降低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

回答5:

乾隆皇帝是迷之自信,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来货物以通有无。”这就是说很自信,大中国什么没有,而西方这时正掀起资产阶级革命,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扫清了障碍,到1840年工业革命完成,我国已完全落后于西方了
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