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文本

2025-03-29 02:21: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批注:字词方面:本段中应该关注的生字“肆”,据以往经验,好多同学在起笔第一笔时就写成了撇,应着重强调一下。内容解读:本段共有四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游世界的帆船”、“往回航行”告诉我们这是一艘大型的帆船,船长以及水手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船上除了工作人员,大多数人是旅游观光的,返回的途中悠闲自在。“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其实是在暗示当时人们经历了世界旅行,当时当下是轻松地在享受着归途的喜悦。水手们呢,也都在甲板上,显得悠闲自在。第三句把镜头切到了一只猴子的身上,看得出来,这是一只特别调皮、聪明的猴子,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而同时,也为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因为大家的“取乐”,猴子的动作更加“放肆”了。“取乐”就成了这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批注:本段主要讲猴子逗孩子。第一句话中,“船长的儿子”是这个故事中很重要的人物之一,在本段中很自然进入大家的视野,但也正是他与猴子之间的互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猴子来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始料未及。开始时,猴子的动作越可笑,孩子就越开心;猴子的动作也可笑,水手们就笑的越欢;后来啊,水手们笑的越欢,猴子就越放肆;猴子越放肆,孩子越尴尬。于是,本段中应该重点抓住猴子的“摘”、“咬”、“撕”动作描写及“故意逗他生气”和“不理”等神态描写来体会当时猴子的“放肆”,来体会“船长的儿子”当时的“哭笑不得”、“眼巴巴”、“大喊大叫”等气急败坏的心情。】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批注:本段主要讲孩子追猴子。本段还是属于故事的发展阶段,但却在一步步走向高潮。猴子的放肆行为彻底激怒了孩子,孩子“气得脸都红了。”这段第一句中水手们的表现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水手们笑的越欢,猴子的行为越放肆;猴子的行为越放肆,孩子就会越生气,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追猴子的行为。相比较上一段中孩子的表现,本段中孩子的生气程度已经更深。上一段中,孩子还是“哭笑不得”,“眼巴巴”望着猴子显得无能为力,到后来也只是“吓唬”猴子,本希望猴子归还帽子就没事了。但是到了本段中,猴子的过分行为彻底激怒孩子,“脱”上衣,“爬”桅杆,“追”猴子,“夺”帽子,动作越来越接近危险。】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批注:本段主要讲孩子追猴子导致自己陷入危险地步。故事情节越来越紧张,孩子越来越危险。“你逃不了了!”第一次出现孩子的语言描写,语气显得特别愤怒。猴子不仅把孩子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还朝着孩子龇牙咧嘴做怪样,更是激怒了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动作描写:“放开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走上横木”,将甲板上的水手们也“吓呆”了。本段第七句和第八句将孩子当时的危险境地描述的特别具体:一方面,孩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没命;另一方面,就算拿到帽子,也难以再转身回来。这真是进退两难的时刻,真是令人揪心的紧张时刻,关键是孩子还在气头上。甲板上一声惊呼,更是将孩子从愤怒中抽离,他也真正意识到自己陷入危险的境界。本段算是故事即将达到的高潮,作者借助孩子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借助猴子的动作描写,借助甲板上水手们的心理描写,将孩子当时所处的危险境界表达的令读者都揪起了心。】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批注:本段主要讲船长拿枪射孩子。这一段总共有四句话,两句写船长,两句写孩子。“船长”在这个故事中的身份既是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有多年航海经验的船长。相信多年的航海旅行一定让他积累了足够的水上急救经验。所以,主要人物“船长”一出场,手里就拿着一支枪。可见,在看到孩子陷入绝境的时候,他脑海中一定快速地考虑了营救孩子的方案。这个急救方案的实施一定是船长在冷静、沉着、全盘考虑的基础上才做出来的。“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这三句话既是船长给孩子的指令,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果断的父亲。他当然指导自己的孩子胆小,不敢向下跳,所以准备了枪;他当然也想到了孩子不能跳到甲板上,会摔死;他更想到了孩子就算掉进大海,经验丰富的水手们也一定会经全力救他上来!瞧,短短两句话,一位沉着、果断、机智的父亲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这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再来说说这个孩子。这段对孩子的描写也有两句。一句具体交代了孩子所处的危险处境,刻画了孩子的紧张和害怕;另一句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勇敢,看到了孩子对父亲的信任。连我们也为孩子捏一把冷汗。】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批注:本段是故事的结局:孩子获救。在所有人关注的目光下,听着父亲的指令纵身一跃,跳入了大海。“像颗炮弹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下落时那纵身一跳。第二句话中“四十秒”既牵动着甲板上所有人的心,也牵动着读者的心。“四十秒”不算太长,不算太短。但在当时,等待确实太漫长了。非常庆幸,经验丰富的水手在孩子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把他救上了岸。这样一个结局再次印证了船长的经验丰富,果断机智。他一定在考虑让孩子跳水的时候就想到了有那么多有经验的水手,孩子的生命一定万无一失。一位经验丰富、遇事沉着冷静、果断机智的船长,一位饱含对孩子的慈爱、严爱的父亲形象也在读者的心中显现出来。】

【总批: 从内容上看, 本课选入教材时是译文,选用时有改动。故事来自于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儿童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我接下来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

首先说说人物:文中的主人公依次是:船长、船长的儿子、猴子、水手,甲板上的人群。猴子贯穿了整个故事始终,水手们以及甲板上的其他人对猴子的笑,一步一步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孩子呢,在猴子的捉弄之下,一步一步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而无法脱身。在这个危险的时刻,主要人物“船长”出现了,他快速思考,果断做出决策,用射击将孩子逼入水中,水手们立刻将孩子解脱于危险。整个儿故事中,最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船长。他遇事不慌张,能快速结合当时的利弊做出最合理的决策,真是让所有的读者都佩服不已。自然,一个爱孩子的父亲形象也就烙印在了每位读者的心中。

接着说说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标志,而这篇小说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海上,船长机智果敢救孩子于危急时刻的故事。叙述故事发生的要素非常具体明确,一开始就介绍清楚了。这个故事从情节上来看,最吸引读者的还是层层推进的跌宕情节,紧紧抓住了甲板上的游客,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应该是最喜欢这样的故事情节的。

最后说说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无非几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本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就正好给我们读者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就是因为这样的氛围,才让故事中的“笑”有了理由。

从主题思想上看 : 我反复也问了自己几次: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是要赞扬船长遇事冷静果断吗?是教育作为孩子的我们遇事要冷静,不能急躁,以免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吗?还是教育我们不能像故事中的水手们一样,在一个公共的场合不能起哄,以免发生不可控制的后果?最红,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孩子们学完本课,自己收获了什么就是什么吧,毕竟这些也都不能算是错的。

站在我的角度,还是觉得应该学习船长。学习他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慌张。能快速地给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离不开他多年在外的航海经验,离不开他快速衡量决策的魄力。这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是我们学习的。

从表达上看 : 塑造出船长这样一位严格的果敢的机智的父亲形象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故事中我认为运用最多的就是细节描写。先说说猴子的细节描写:一开始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更放肆,不仅拿走了孩子的帽子,还将帽子放在了桅杆横木端。这样的举措仿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足见这些动作描写将猴子写活了,一个调皮的猴子形象真是让人,尤其是让船长的孩子恨的牙痒痒。那么,猴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当然有,猴子描写的越是调皮,孩子才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陷入绝境,对后来船长的形象塑造当然是起推动作用的。个人认为水手们的神态描写,也是起同样的作用的。不一样的地方是,故事的结尾处,水手们跳入大海,将船长的儿子就上来的那一刻,我们心中对水手们捉弄猴子也不再那么抱怨了。

再说说对小孩子的细节描写。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小孩子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先是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的孩子形象,后来孩子陷入危险,我们也对其产生了同情:都怪那只猴子!再后来,孩子困在横木上进退两难时,我们又对其产生了同情,真是个可怜的孩子。

文中的主人公“船长”到了倒数第二段才出现,对他的描写也就是简单的几句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就算时短短几句,一个果敢、机智、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魄力和这样的思维,是我们所有同学学多久才能得到的能力啊?

除了细节描写,还有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对这个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十秒钟”看似很快,真的体验一下,就知道等待的人得有多么的焦急和煎熬 了。

总体上来看,这篇文章内容短小,结构也简单,但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孩子们学起来一定不会很困难,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写作方面的知识,从中领悟到很多人生道路上需要掌握的技能,相信这也是这篇文章编入小学教材的一个意图吧。】

 2022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