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缘起论,请问第一因是什么?简单明了的,不要空谈。

2025-02-24 03:49: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凡诸哲学,皆以探讨宇宙万有之真理为极则。凡诸宗教,皆以可作生死依归相号召。综诸哲学与宗教之言死生者,约有三说:(一)谓死后即灭,与草木同腐,持唯物论者,大抵主此。此在佛法,目为断见。(二)谓死乃形器消灭,精神长存。此复有二说:一则精神长存,存而不论。二则精神随善恶等差别,或升天堂,或入地狱。前者为通常之见,后者为宗教之言,此在佛法,目为常见。(三)谓死后生前,渺不可知,但重现实人生,尽其人生本位之分,或主追求人世幸福,或主顺其自然,故庄子有目生死于一条之说。

独佛教于生死理趣,迥异如上诸说,佛言宇宙万有之本体为一元,以空为体(空非虚空之义),以一切用为用,以一切相为相,心物二者,为其二有之用。人有生命存在,乃本体之一环耳。故常以海水喻其体,以水泡喻生命之存在。生命有变迁,如轮之回转不停(简曰轮回),不见其端。而此轮转变易生命,此死彼生,大体分为六类(六道)。生死之间,归纳则曰三世。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之三时也。言时间则无始无终,言空间则无量无边。生死如轮之旋转于时空之间,生之与死,为生命之一变迁耳。言其整体,则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生命变迁,如波分水合。故称生死者,为分段式之变迁也。然当此生命旋转不停于轮回之间,谁为之主宰欤?曰:无主宰,非自然,乃因缘之所生。因缘者,由各种条件与因,彼此如钩锁连环,相排相吸,而互发为矛盾之结合也。生命之存在,以自己心识为“亲因缘”(种子)。以依凭物质形器为“增上缘”(父精母血),聚合而成。以生命之有存在,而继续不断者为“所缘之缘”(所缘缘)。以生生不已为“等遍无间”之缘(等无间缘)。故非自然而有。未见天地间生物之无因而来者,因皆乃自有与依他共同存在,非另有不可知之神,或同人格之命运可自由制造者。若果如此,主宰者何以不能不借各种因素之结合,而独立创出另一生命之存在乎?故佛谓生命存在,为一种“力”之表现,此力者,由心识所成,名曰:“业力”。业者如作用运动之意。凡有作用运动,必起力之存在,其间力有强弱之不同,有时间久暂之区别,有相排(如离心力),有相吸(如向心力)之矛盾。而心理有善恶念力之不同,因此不同之力,发生同类易感之用。故有天堂地狱六道异生之分途。聚其因缘之总和,得其果报之应得。故忠臣孝子,义士仁人,宁舍非理性之生,而趋理性之死。使此另一存在之生命,迁住于胜善之理性境域,此一切圣贤立足之点也。佛法尚了生脱死者,使能外其形器,超脱分段生命之变迁,永返于寂然不动、常寂光明之本性,与本体合一,处于无为之域。如波返于水,力止不流。然此犹为小乘之造诣。大乘者,了知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波水之成坏,虽曰借因缘之所生,而缘生终灭,灭返于空。故曰: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此乃法尔(天然)之运动。随此运动而轮转无穷者,即众庶之徇生趣也。止此运动之流,而归还寂然,空无一物一法之本体者,二乘之极果。而沉空住寂,非究竟也。何以非究竟?盖本体常有而常空,虽生而无生,有成者如水之波,乃一期之幻质,动态也。空之寂者,如还波之全水,静态也。动、静、空、有,皆为本体法尔天然之用相,如阴阳翕辟之交互往来。当其运动之时,静止之体已在动中,动极则终于静。当其静止之时,动向之用,已在静止之中,静极则必动。本体之于动静,均为体相之二用。

故大乘菩萨道中,旷观生死与涅盘,皆如梦幻之不可住,不可得,不可把握。唯众生痴迷,智慧暗钝,不能了知此理,不能证入此事,乃兴同体之悲、无缘之慈,往来于生死轮转之流,牺牲自我,救度群迷。虽曰住于有生,而实无生,虽曰入灭,而实无灭。故曰:涅盘与生死,如梦幻空花,两不可执,执则终为病态耳。知此病态,见及本体,证入不生不灭。往来自由,去住由我,则非唯理可了,须理事双致,此吾佛之教也。

回答2:

兄弟,你这问题很直截,象箭一样,直射靶心。

既然说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生起,那么第一因肯定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就有相状,有相状就有缘由。所以,如果答不上来,就不了解缘起。

缘起论系以三法印为基础,以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为中心。
你先看看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盘寂静。讲万事万物,就不能以我为中心来讲;讲发展变化,就不能以静止的观点来讲。这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如果以静止的观点来看缘起论,你要问的第一因,无疑只有“无明”两个字,然而这就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套一样,立论是不成立的。

如果不以静止的观点来看缘起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无始无终,那样就永远找不到第一因。但是,正因为无始无终,所以,佛主张破无明、识自性、还本来面目,最终证入不生不灭的涅盘寂静。正因为佛指明了修证的解脱之路,所以,我们就有了证道的缘起,这就是证道的第一因:“破无明”。

回答3:

从十二因缘论的个人理解来看,十二因缘的第一因是无明,即痴,愚痴。

佛性的坠落与蒙蔽皆缘于无明的泛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十二因缘的根在无明,无明亦是痴。

可通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至理名言提供的方法原则来时刻观照愚痴,无明的生起,从而用度彼岸之智慧时时刻刻切断无明与行之间的缘起,从而时时照见五蕴非非实有,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甚至空一切,从而达到脱离苦海的目的。

其实要避免无明,粗重的愚痴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则需要打坐禅定并时刻观照才能感受到。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2、五戒十善,熄灭贪嗔痴;
3、多读佛经,大德开示,时刻提醒自己,熏习自己;
4、多用以上的做人行事原则反省自己的行为,想法,在某些具体事情的行语意是否如意,并警惕自己,且及时改过。

常此以往,在事的方面,可以净化心灵,逐步积累明心见性的资粮,最终彻底净化往昔累积的习尘。从而彻底闲置无明,使得无明无法附于本心。

宇宙万有皆是一念无明、妄想而来。
但同时,所谓的第一因,佛学是否定的。因为,我印象中,佛学的观点来看,宇宙万物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第一,最开始的东西。
佛陀当初告诉我们十二因缘的时候是告知了我们从因到果是如何进行的,生与死是如何轮回的。

回答4:

僧问法眼,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法眼云,我于青州作一拎布衫,重七斤。

一即七,七即一。本性即万法,万法即本性。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楼主问第一因,那末学问最后一因是什么?

佛教缘起说,是说万法皆因缘起而成,无一物是独立存在的。即然如此,“因”亦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果”而生。而如果问第一因,就不止将因果二分,亦将第一因与非第一因二分。如此问,就是将本体与现象分开来说,就象将火与光分开来一样。这样问,就是经历万劫亦不得见性。

末学合十。

啊哈!原来末学在对牛弹琴!

回答5:

阿弥陀佛!

【3维世界 推算法】

建议您修行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去问阿弥陀佛!

佛祖常常劝说人们,我们的智慧不够精深,所以才被称为人类,不要用人类的思维去思考佛的智慧。那都是妄想。

好比一维世界的众生(好比一个点,没有左右上下,前后)无法了解2维世界的众生(好比一条线,只能向前,不能向上向下,这个学过数学数轴的人,应该都理解的了的)怎么可能会走动。同理,2维世界的人看到我们3维世界的生命,也不能理解,他们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他没有高度的概念,所以说,你和他们讲,我们人有1米8的高度,我们很健壮。1米8?健壮?这些概念都是建立在立体三维的角度上才成立的,但是他们没有这个概念,在二维世界也不需要这些概念,所以他们无法理解我们。

同样再来推理,佛告诉我们,宇宙在理论上有无限维此,这个厉害,好难懂。科学家虽然也很努力,但是就目前为止,只是发现了11个维此,但是很聪明的是,明白到宇宙还有暗物质,这个暗物质可能就是宇宙的其他维此,他们是另外一种能量组成的,我们的肉眼只能接受三维世界的光线,所以看不到,有些人看不到,就说没有,说那是迷信,说这些是迷信的人才是真正的迷信。

所以很多佛门大德告诫我们, 不要纠结这些高深的问题,这些东西,给你讲明白了能怎么样,将不明白又怎么样,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不弄明白人类或者的意义,是不是就不吃饭了?不喝水了?不是的,我们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一边研究。

道理在此地。

所以很多学佛的同仁都发感慨,好好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里有万佛之王阿弥陀佛,我们当面问这个好老师,这个老师讲的一定不会错。

人间的老师讲这个高深的问题,我们担心会错,为什么?他就算是再高明的老师,也不过就是一个人类嘛,人的智慧总是有偏失的。这个想法很高明,很有智慧,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敬劝楼主,不要执着这个问题。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