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和亲的作用是什么 王昭君为什么嫁给儿子

2025-04-26 14:44: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王昭君和亲的作用是什么?王昭君曾有落雁之貌,但是就是因为她的美貌注定她这一生悲凉曲折,不仅远嫁匈奴,最终还下嫁给儿子。
世人都赞昭君出塞和亲以大局为重,出于民族大义,忠君爱国等等,其实,昭君远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皇帝下诏,难道她还能选择不嫁?除非带上家人一起赴黄泉!而昭君远嫁也是她给自己下的最大赌注。昭君出塞后遇到的种种欺辱,这些悲情秘史,有谁能看到?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俩人的感情倒是不错,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陨,命断异乡,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阴山脚下、大漠深处遥望着南方的故国。
嫁人,就是赌
欧洲人悲观,把婚姻说成男女摸黑走路,彼此既不清楚携手同行的是谁,也不知道气喘吁吁地奔向什么地方。说俗点儿,赶上什么算什么,婚姻就是凑合,稀里糊涂地瞎过呗。
婚姻,的确有点赌博的意味。走投无路的王昭君沦落到了这一步。见皇上,没门;待诏,等于慢性自杀。好歹挪挪窝儿,总比现在强。这一天,总算盼来了!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他附带了一个政治条件迎娶汉女,自请为婿。说来可笑,呼韩 邪大约40岁,与汉元帝年龄相仿。本来双方相约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们儿,一旦结亲,单于岂不小了一辈?
匈奴原是汉朝的死对头。公元前201年,汉朝开国不久,刘邦便率领32万大军对匈奴用兵,结果,被40万敌军围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一带),活活地困了七天七夜,刘邦服软了。逃回长安之后,刘邦便千方百计讨好匈奴人,靠送金银布帛、茶叶美女混日子。直到汉武帝时代,胳膊腿粗了,军事和外交才占了上风。呼韩邪时期的南匈奴,已远非昔日横勇无敌的大匈奴,他们一边倒,温和亲汉。这次,他兴冲冲地跑进长安,就是要实施和亲大计,迎娶一位汉室公主,替代刚刚过世的老婆。
按理说,这点要求并不过分,皇帝一句话,王昭君的心愿便彻底了啦。可是,命运偏偏跟她作对。呼韩邪新丧,南匈奴面临新的权力重组,汉成帝冷淡地拒绝了昭君的请求。
此时,果然横生枝节。呼韩邪的继承人,也就是呼韩邪与前妻所生的儿子雕陶莫皋继位,尊号复株累单于。新单于,竟然惦记上了王昭君。
游牧民族的风俗,在汉人眼里极为野蛮。《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也就是说,养子有权得到后妈。虽说名分差一辈,年轻的复株累却和王昭君是同龄人。哪有英雄不爱美人的?小伙子早就盼望把如花似玉的昭君娶过门来。这种意愿,大大方方地摆上了桌面。
王昭君先是惊愕,继而羞愤。这叫什么事儿?后母、养子,谈婚论嫁,疯了吧!任何一个深受中原文化浸润的人,都不能接受这种离经叛道的乱伦行为,何况是知书达理的王昭君?她心惊肉跳地发出了乞归奏章,可惜,盼来的却是冷水泼头。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成帝赦令从胡俗。从胡俗,短短三个字,葬送了王昭君。不情愿有什么办法?圣旨在,胡俗在,无可奈何。你的身体隶属于汉室;命,也捏在皇帝手心里。换句话说,必须无条件服从,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咬碎银牙,也得接受。
王昭君失魂落魄地走进了复株累精心布置的新房
其四,杀子
伊图智伢师,是王昭君与呼韩邪的骨肉;孰料,小孩子也成了复株累的眼中钉、肉中刺。伊图智伢师的血统,构成了潜在威胁,他既是复株累同父异母的兄弟,又是新媳妇带来的养子,由兄弟到父子,无所谓;但谁能保障这小家伙羽翼丰满之后,不篡夺单于大位?复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为了永绝后患,不得不抢先下手,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