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习作水平

2025-04-29 12:13: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高作文水平呢?我认为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性写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真正表达他们的认识和思想。

  二、培养兴趣,乐于写作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项体育活动、一个游戏搬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这样的活动多了,学生自然对作文有了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一件事,一个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察现实生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随时可以进行习作,没有时间、方式等限制,给学生习作以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三、允许模仿、借鉴,鼓励创新

 我认为作文可以模仿。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的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许适当地模仿别人的作文。我让学生结合课本和优秀习作例文进行模仿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多读多背,同时要学以致用,在习作中可以对优美词语、句子、段落进行仿写或借鉴。不拘形式地多样地开展小片断练习。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就会自觉积累优美的语言,把文章中学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在习作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生动、具体,语言不再贫乏、平淡了。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先“扶”再“放”, 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写作技巧,易于动笔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会相应同步提高,学生就不至于一开始就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四、 教给学生自改方法,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在训练时,首先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出修改范围。要教给学生用统一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在原文上进行修改,一次突破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然后逐步加深难度,达到全面修改。要让学生知道修改哪些方面:一是内容方面,看看中心是否明确、思想是否健康、情节是否真实、材料是否充实等;二是结构方面,看看顺序是否恰当、分段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等;三是语言方面,看看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连贯、有无错别字、有无用错的标点等。 

  快乐地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这是广大师生的永远追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这样一定会改变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教师的快乐也莫过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