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鱼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
鳑鲏生活于清洁的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适水温为14
-
28℃。不低于0℃即可正常越冬。不可高于30℃。
2.
食性很广,可以刮食藻类、水草,以及人工饲喂的米饭、面条、蛋黄等,以及红虫、小蚯蚓、面包虫(撕开后获取虫浆)。
3.
鳑鲏鱼喜群游,不可单独饲养一条,否则易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
4.
鳑鲏生活在开阔的水域,需氧较高,如果缸养,则需要使用加氧设备。
5.
收到惊吓、水温变化大等,容易导致鳑鲏有跳缸现象,如果是塑料盆、瓦缸等饲养,注意水位不要太高,或者在上面加纱网预防。
6.
雄性鳑鲏在弱酸性水质发色较好,可以使用弱酸性底砂。
7.
鳑鲏与河蚌是共生关系。鳑鲏繁殖时,将卵产在河蚌的腮里,同时河蚌将钩介幼虫排出钩附在鱼体的鳃或鳍上。所以养鳑鲏想让其繁殖,必须在缸里养两只河蚌。河蚌须使用底砂。
1、鰟鮍鱼生活在淡水湖沼中,个体不大,外表很漂亮:银灰色的身体上镶嵌着桔黄色和蓝绿色的斑纹,鲜艳绚丽。到了产卵季节,他们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
2、适水温为14 - 28℃,对水质并不挑剔。此鱼性情温和,常成群游动觅食,喜好清洁而植有水草的水槽。
3、鳑鲏鱼喜群游,不可单独饲养一条,否则易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
4、鳑鲏生活在开阔的水域,需氧较高,如果缸养,则需要使用加氧设备。
5、收到惊吓、水温变化大等,容易导致鳑鲏有跳缸现象,如果是塑料盆、瓦缸等饲养,注意水位不要太高,或者在上面加纱网预防。
扩展资料
食物
鳑鲏是杂食性鱼类,食物以藻类为主,一般摄食硅藻及其它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也可摄食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
繁殖方式
鳑鲏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作为一种小型鱼类,其繁殖能力较弱,怀卵量低,但其繁殖 方式极大程度的保护了幼鱼的安全。雌雄鳑鲏会左右相伴,寻找河蚌(Anodonta)的栖息场所,找到开口的河蚌,雌鳑鲏便将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中,将长圆形的卵产到蚌的鳃腔内。随后,雄鱼也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射精,当蚌呼吸时,把附近排有雄鳑鲏精液的水流吸入鳃腔,精卵得以结合。
随后,鳑鲏的受精卵移至蚌的鳃瓣,慢慢发育,精卵在蚌腔内受到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动,得到充分的溶解氧,孵化率很高。3-4周后幼鱼才会离开河蚌,自行生活。在鳑鲏鱼产卵活动之时,河蚌也把受精卵散在鳑鲏鱼身上,可以说,鳑鲏和河蚌是生物中的一种共生关系。
鳑(páng)鲏(pí)是一种颜色漂亮的小鱼,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欧洲。我国有鳑鲏家族中,5属里的12个品种。
它分布在我国各大流域,以前随处可见,现在数量有所下降,但在一些没有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还是能看到很多的。
成体鳑鲏大概在30-100mm,外形精致,体色格外好看。它的身体比较扁,体较高也薄,头部跟尾部显得短小,腹缘厚且无棱,背鳍跟臀鳍比较长,尾鳍呈叉形。
我国的鳑鲏大多呈银灰色,有的带橙黄色或蓝色斑纹,在我国的海河、黄河、珠江、溪江以及这些流域之间的水系都能见到。
鳑鲏这种小鱼活泼好动,对水质要求也不算高,但温度最好控制在14-28℃之间,水体中维持高溶氧量,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种点水草,铺上底砂,准备几个蚌供鳑鲏繁殖。
这种小鱼的繁殖方式属于体外繁殖,需要蚌作为载体,否则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很难完成繁殖。
鳑鲏的繁殖期集中在4-6月,也有部分不在这个范围内。总之,雌鱼会首先将卵子排进蚌的入水口,雄鱼随后在入水口附近排精,蚌吸入后,受精就开始了。
这段时间,雌雄鳑鲏会围着蚌,而且周期比较长,因为受精不止一次。受精卵差不多在一个月左右在蚌里孵化完成,也有部分会被蚌喷到鳑鲏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鱼孵化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好水质,否则鱼的成活率不会高。
孵化后的小鱼会到处找吃的,这时候可以喂食碾碎的薄片饲料,等鱼逐渐长大,饲料可以改为红虫、面包虫。
由于鳑鲏的受精不是一次完成,首批的小鱼长到一定体型后,可能会吃掉后来刚出生的小鱼,所以这方面要特别注意,可以考虑隔离培育。
原生状态下,鳑鲏比较喜欢在静水里,水草比较茂盛的地方,也会吃些丝藻,但基本不会啃食水草。
打算做原生缸的朋友可以根据这点进行设计,水体大一点,水位低一点,加上防护网防止跳缸,控制周围环境相对安静,以免受到惊吓。
鳑鲏作为我国著名观赏鱼,20世纪60年代被引进欧洲,20世纪90被日本熟知,说明大家对它的认可度比较高。
但由于鳑鲏的繁殖方式比较奇特,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么折腾,所以,繁殖的事情基本交给养殖场了。
现在鳑鲏的价格从几块到二十多块不等,相应的蚌也有销售,所以一套下来不怎么贵,但要稳定鳑鲏的状态,也要大一点的水体。